陈陆一——在金华市婺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2008年3月11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实现区属生产总值79.7亿元,增长15.4%(含市直、市开发区为217.9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11.6亿元,增长16%(含市直、市开发区为35.3亿元,增长18.8%),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亿元,增长17%。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完成工业总产值170.3亿元,增长27.8%。规上企业不断壮大,达245家,比去年新增32家,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1.8亿元,增长29.3%,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4家,超5亿元企业1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4亿元,利税4.9亿元,分别增长26%和27.1%。产业集聚初步凸现,汽摩配、五金工量具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产值78.1亿元,增长32.4%,占全区工业总量的46%。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限额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达18.5亿元,实施市级以上技改项目35项,完成技改投入8.7亿元。园区经济初见成效,新城区入园企业达96家,开工、竣工、投产率分别达100%、62%和93.9%,金西开发区入园企业达113家,开工、竣工、投产率分别达99%、64%和92.2%。到2007年底,两个园区集聚各类工业企业468家,产值达117.2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8.8%。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境外、区外投资项目54个,实际到位内资12亿元、外资5005万美元。优质项目逐渐增多,单个项目投资额明显提高,中国红牌、商贸广场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落户婺城。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37.2亿元,增长20.5%,完成自营出口4.6亿美元,增长73.8%。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9项,新增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各1家、市级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家、市级2家。品牌建设成果显著,“万里扬”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字号创牌实现零的突破,创省质量奖1只、浙江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各2只、金华名牌产品11只、市著名商标6只。企业改制取得新成绩,粮食系统改制基本完成,商贸系统改制有序推进。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增长11%。粮食生产基本稳定,播种面积31.6万亩,总产量12.4万吨。开展粮食农资综合直补,发放资金451万元。农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花卉苗木4万亩、无公害稻米5.2万亩、放心菜基地3万亩、果蔬设施栽培1.2万亩,奶牛养殖小区25个,存栏1.7万头,万头猪场10个。我区被省政府授予省畜牧产业强县和花卉苗木产业强县,竹马乡被评为省级花卉苗木产业强乡。方园花卉进入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7家,联结种植业基地6万亩、畜牧业基地32个,带动农户6万户,实现产值10.6亿元。农产品品牌建设初显成效,获省、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各11只,年销售额达4.6亿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扶持基金,为31家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资金困难。新增专业合作组织40家,总数达89家,带动农户1.8万户。建立来料加工扶持基金,扩大来料加工覆盖面,月加工人数4.6万人,年发放加工费3.7亿元,覆盖面达98%。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基金,落实帮扶干部1475名,启动帮扶项目430个,结对帮扶农户1068户。“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深入实施,争取各级帮扶资金2489万元。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网点,“农民信箱”注册用户3.1万户,实现网上交易3200万元。防汛抗台、森林防火、动植物防疫等工作扎实有效。
第三产业较快提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0.2亿元,增长9.9%。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双龙风景区举办了第四届“双龙之夏”文化旅游活动,承办了“2007年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设立旅游接待中心,有效拓展了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市场,游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农家休闲旅游发展迅速,休闲旅游村达17个,接待游客256万人次,收入4887万元。罗店鹿田村被评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汤溪寺平村、安地小同村被评为市级农家乐特色村,新增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11家。农村“三网”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乡镇连锁超市17家、村级放心店484家,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金融保险平稳运行,交通运输、商贸餐饮和社区服务业良性发展。
(二)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婺城新城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区行政中心大楼、区人才劳动力市场、市社会福利中心等公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婺城大桥、桐溪城防工程ⅰ标段建设基本完工,桐溪城防工程ⅱ标段、新城区污水处理厂、金华江石柱头橡胶坝、区妇幼保健院、区交通指挥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建成商品房35万平方米。城北综合区中心生态景观公园建设进展顺利。金西开发区建设有序推进,启动区块3平方公里开发基本完成,黄土丘陵非农开发顺利推进,一期区块地面附着物政策处理基本完成,土地平整全面展开,配套道路管网启动建设。北区梦娜、金鼎等6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园区功能配套逐步完善,九峰金城花园、商业街等项目基本建成,北区电力专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投入运行。金西宾馆、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双龙风景区保护建设卓有成效,启动尖峰山游步道一期工程,实施鹿田水库环湖景观改造,迎宾大道与金罗路连接公路全线贯通。顺利通过国家4a级旅游区复查,被建设部授予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优秀单位。仙源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初具形象,总规修编已经省政府批准,首期拆迁安置房已分配到户,南山大桥顺利开通,仙源大道、十景桥、揽秀阁等工程全面完成,防洪、供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仙源欧境”首期生态住房已交付。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要素制约有效缓解,各园区盘活、清理整合企业用地,共收回土地550亩,安排16个项目开工建设。经省政府批准,对8个乡镇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银政、银企合作得到加强。
(三)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城乡规划不断完善,编制了金西大道产业带战略规划,并纳入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80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全区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65%。白龙桥镇龙蟠村规划荣获全省优秀村庄规划。村镇建设成效明显,白龙桥、汤溪镇列入省级中心镇,汤溪镇还列入市重点中心镇。汤溪寺平村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30佳。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工程,91个村完成整治任务,乾西王店村、幸福村和汤溪寺平村被评为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面开展“治污水、清垃圾、保清洁、绿家园”的村庄美化行动,101个村完成污水治理,453个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建成垃圾中转站8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和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饮用水改造步伐加快,重点实施城郊乡镇接城市管网改水工程,金西水厂、莘畈水厂供水主干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55公里,完成115个村的改水任务,受益人口达7万。交通事业加快发展,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婺城区段全面完成,金安大道全线贯通,金西大道开工建设,白汤下公路蒋堂公铁立交建成通车,新建农村联网公路68公里。投资4000万元对9条县道进行了改造,农村公路路况得到较大改善。加强农村重点路段安保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制度,管养工作全面落实。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有序推进,完成投资6900万元,新建改建了10千伏线路168.5公里、开闭所5座、配电台区168个、配电房4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土地整理5.5万亩,建成标准农田4.2万亩,新增有效耕地8674亩,实现耕地保有量的动态平衡。开展了土地执法检查并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乌引”节水配套四期工程,综合治理河道39公里,除险加固水库5座。九峰水库移民工作有序推进,移民搬迁安置签约率93.6%,屋基到户率91.2%,完成建房596户,在建533户。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完成15个乡镇生态规划方案编制,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6个,区级生态村达140个。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完成5家企业限期治理、4家造纸企业生化处理和4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规上企业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6.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8%和3.8%,实现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粘土砖瓦窑整治行动取得成效,依法关停粘土砖瓦窑企业39家。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区复查。基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全面完成,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万余人次,1.2万名贫困生享受到爱心营养餐,改造学校食堂宿舍4万平方米,1463名教师接受素质提升培训。婺城小学建成投入使用,婺城中学开工建设,新城区中小学和职校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18家卫生院经过标准化建设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5家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标准化建设。社区责任医生制度逐步推行,落实了首批321名社区责任医生,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对象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基本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区公共卫生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顺利开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合率达93.1%,受益面65.6%,第一轮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基本完成。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500多支文体队伍和8个“农民文化引导团”活跃在城乡各地,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竹马乡金店村荣获省“种文化双十佳村”称号。新创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2个、市级8个。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全区农村广播安装全面完成。民族民间艺术普查通过省级验收,婺州举岩绿茶制造技艺和黄大仙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展开。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区第二届运动会。竞技体育优势明显,荣获金华市参加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先进集体称号。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堵疏结合、重心下移、精细化管理”三项试点顺利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和谐社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凤翔社区被评为省“十佳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国防动员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档案、地方志和慈善、老龄、未成年人以及工、青、妇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58元,分别增长11.5%和15.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95.7%。低收入群众生活继续改善,发放各类救助款2311万元。着力解决农村特困户和特困残疾户住房困难,新建、改造住宅262户。较好地落实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社会养老事业稳步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8.1%和95.8%。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5032人,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生活补助费1433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31个社区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验收,63%社区达到充分就业要求,名列全省前列。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1万人,转移就业1万余人,净增城镇就业岗位3645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24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深入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等系列活动,实行信访维稳双联责任制度,基层信访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妥善处置了金西群体性突发事件。创新基层平安建设模式,建立了“四个体系一张网”的平安综治工作格局。平安建设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试点取得成功并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五五”普法,人民群众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发案率呈下降趋势,社会秩序继续保持稳定,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区”。编制了突发公共事件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演练,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安畅通区”创建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完成年度控制目标。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假治劣、食品药品安全、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治理取得较大成效。
(六)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取得进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做好行政执法依据梳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政府常务会议制度,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建议、提案450件,办结率100%,面商率62%,满意和基本满意率87%,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街道机构进一步精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乡财乡用区管”财政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清退了一批乡镇临时人员,规范了用工管理。深化园区企业管理体制,理顺园区、乡镇管理服务职能。基层民主建设逐步深入,顺利完成社区组织换届。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机关作风建设年、企业服务年等活动取得新成效。区行政服务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22家单位入驻,221项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集中办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开通了区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继续深化。规范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政风行风进一步改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对政府工作依法监督,政协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德、创新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对政府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婺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婺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创业创新氛围不够浓,思想仍需进一步解放;经济总量偏小,创新能力偏弱,产业层次偏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要素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瓶颈制约明显加剧,园区建设仍需加快;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多,推进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改善民生任务较为艰巨;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还相当突出,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