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响农村文化的琴弦
——记第二届“望江杯”农村文化耕耘奖获得者何宝媗
开开心心学文化,全心全意爱文化,坚持不懈种文化。
——何宝媗
婺城区竹马乡金店村的农村文化建设早已名声在外,腰鼓队、舞蹈队、老年健身队、书画组等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获得了许多荣誉,使该村的农村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何宝媗是较早的推动者之一,自1998年担任村妇女主任以来,她一直热心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其为“何老师”。
风风火火开启文化建设
何宝媗与农村文化结缘于2001年。当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宝媗在金华市区看到了一支社区腰鼓队的表演,精彩的演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村也能搞一支像样的腰鼓队,平时给村民们表演,不仅能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又能拉近城乡距离,那该有多好啊!”何宝媗回到村里后,立即把自己想组建腰鼓队的想法和当时的村文化站站长做了交流。在村里的支持下,何宝媗开始四处张罗:到市里邀请专业老师、组织村中妇女参与腰鼓队、安排训练场地、购买服饰和器材……事情又多又杂,但她不怕辛苦,乐此不疲。
在训练过程中,何宝媗不怕大家“学不会”,就怕大家“不敢学”。在几年前的农村,村民们对于妇女跳舞不是很理解,甚至觉得是件“丢脸”的事儿。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和不满,何宝媗咬牙坚持了下来。“当时,我们每天忙完农活后就躲在综合大楼后面的小操场偷偷排练节目,何老师又是教我们跳舞,又是打拍子,嗓子都喊哑了。”腰鼓队的成员说,“为了不影响排练进度,她还让我们在家里的镜子前练习。”短短一个月以后,何宝媗与她的腰鼓队就在村活动广场上给村民们带来了一支《走进新时代》,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初尝甜果让何宝媗在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带劲。2003年,何宝媗的父亲不幸患上了中风,在照料父亲的同时,她意识到了健康对于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于是,她组织村里的一些文化骨干到市区老年大学学习健康操和医疗保健知识,自己更是到处“偷师学艺”,排练健身舞蹈,带动了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起投入到全民健身的热潮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何宝媗的不懈努力下,村民的思想观念渐渐发生了喜人的转变,村里的文化氛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今,金店村呈现出一派和谐欢愉的景象:一到傍晚,老人们在远程教育广场跳五行健康操,妇女们在音乐声中迈出整齐的舞步,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着大幕布看露天电影…… 扎扎实实服务文化发展
为了让村民们学到更多,每到一个地方,只要看到好的文化活动,何宝媗不仅自己跟着学动作,还“厚脸皮”地要求舞蹈老师教她。“学东西又不丢脸,学到了再教给乡亲们才是真呢。”何宝媗今年56岁,还总是各个乡村地跑。“她在我们乡非常有名。”村民们都说,竹马乡白竹、姜衙、向家源、古塘里等村及罗店镇的后溪河、前庄头等村都曾邀请何宝媗帮助建立文艺演出队,有时候邀请了几次都没能成功。“不是我摆架子,那时确实忙。”何宝媗说,记得刚到姜衙村辅导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在村口手捧花束列队迎接。“这种场面令我受宠若惊,也令我深深感动。你说,农民对文化如此渴求,我能摆架子吗?”她说。
“农村文化的内涵很丰富,活动也应该是多样性的。”何宝媗不满足于单一的文化形式。2006年,她提议开展一次书画比赛,将村民们的作品进行评奖,并悬挂在村办公大楼内,邀请全村人前来欣赏。“在大家的称赞声中,爱好书法的村民们得到了鼓励。”何宝媗说,“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与此同时,她积极组建乐队、教学婺剧、培训剪纸等,让村民们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另外,她还利用民间艺术“金华道情”,歌颂党风廉政建设,歌唱非物质文化,既对党的政策、文明村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也提高了金店村的知名度。
随后,何宝媗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成立了全省第一支村级农民文化引导团,自编自导演出作品,在竹马乡14个村以及其他乡镇、街道交流演出,在全区掀起了“农民文化热”,在金华市的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她组建的金店村宣传队参加了“浙江省农民种文化巡演”,并获得了“浙江省双十佳示范村”称号。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金店村共有文体队伍23支,能直接上舞台演出的群众演员达300余人。
在何宝媗的推动下,金店村村民发掘本村悠久的文化资源,腾出了2000多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将金店村历来的茶叶创业文化、廉政文化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建起了全省第一家集收藏、展示、教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农民文化展馆。据了解,展馆内拥有民俗文化室、农民书画室、农耕文化室、创业文化室(茶文化室)、廉政文化室、石雕艺术室、民族器乐室、农民放映室(农民文化室内沙龙)等专业展室,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资料和文字,展示了文化发展的成果,提升了文化活动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