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我们一定要努力走好这条路,把浦江建设成温暖之城、有爱之城。”2019年,徐利民上任浦江县委宣传部部长不久,他走进浦江县百分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说的这句话,言犹在耳。
那是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徐利民散步到县府大院对面的塔山公园,一阵欢声笑语传入他的耳中。循声而去,当时入驻在浦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百分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在开展一场公益讲座,徐利民悄悄站在门外听了近10分钟。“我发现徐部长时,他满脸笑意,还给我们的志愿服务工作比了个大拇指。”百分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郑云南回忆起这段往事,心中无限感慨,“徐部长给了我们很多鼓励,让我们在公益路上坚定前行。”
在百分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公益照片墙上,徐利民看见一张2016年摄于大凉山的照片,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打动了他:“这也是你们的公益项目?”郑云南告诉他,这是2014年发起的公益活动,一头在浦阳江畔的浦江,一头在金沙江畔的大凉山腹地,让这群大凉山孩子在离他们很远的浦江,有了“爱心爸爸妈妈”。
徐利民听后频频点头,对郑云南说:“你们都是温暖的人,给社会增添了许多希望,要坚持做下去。”在徐利民鼓励下,郑云南团队坚持每年为大凉山孩子送温暖,不仅送去物资,还与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起送去知识。
徐利民任宣传部部长期间,十分关心浦江的公益事业,带动479支志愿队伍进驻网格为社区居民解难题办实事,还经常鼓励身边的家人朋友积极参与。他常说,让每个人成为一粒传递正能量的好种子,是他的美好期待。
“你认识自己的邻居吗?”在一次城市社区调研时,徐利民提出这个问题。他和街道、社区干部讨论,探索将农村台门里的生活、议事模式引入城市社区,打破城市居民不太往来的状态,在城市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
从浦阳街道开始,毗邻而居的几户或几十户居民,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红色台门里”。
每逢周五,位于浦阳街道太白社区的台门超市,总会挤满前来用积分兑换商品的大爷大妈。他们相互交流积分数量,比一比谁为社区作出的贡献更多。
“徐部长带领我们创新的‘红色台门里’工作机制,用公益力量实现了居民共乐、共惠、共安、共德、共富的基层自治实践。”浦江县精神文明指导中心主任王红钢说,浦江17个城市社区中已涌现200多个“红色台门里”,通过“我为邻居做件事”“帮扶微心愿”等活动,慢慢地,邻居们见面打招呼多了,互相搭把手的日子多了,心与心的距离也近了。
“徐部长走街串巷时,看到志愿者、暖心事就特别开心。”王红钢说,因为“红色台门里”,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常态。这两年,浦江是全省志愿服务最活跃的县之一,已有10万余名注册志愿者,每年有5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
充满爱意的种子,在徐利民的关注和推动下,润物无声地播撒着。
浦江县虞宅乡前明村村民邱源枢曾是村里的困难户,徐利民在虞宅乡任党委书记时,常去他家走访。尽管工作数次变动,可每回路过,他都会去坐坐,最后一次聊了一个多小时,还特意留下1000元现金。邱源枢说:“徐部长就像自家人,说得上话。”在得知中国好人石丁丁的英勇事迹后,徐利民第一时间赶去看望他的家人,为石丁丁听力受损的母亲联系到浙大一院的专家进行及时治疗,他还嘱咐同事“要尽可能地帮助好人,让好人有好报”。
“徐部长是个温暖的人,他把爱留在了浦阳江畔。”在石丁丁姐姐石清清眼中,徐利民热心公益、扶危助困,更是将善意无限放大,传递给了更多人。为了让好人事迹广为流传,引导社会正能量,徐利民和同事专门将石丁丁的故事策划成宣讲情景剧,并将其定名为《种子》。他曾说:“希望把爱和善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在浦阳江畔,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连成一片片森林。”
浦阳江蜿蜒流淌,养育了无数浦江儿女。徐利民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爱与奉献,如同浦阳江那永不枯竭的源泉,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 (金华传媒记者 季俊磊)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