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讯官网-至尊全讯大全官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斗牛场上的东方传奇-全讯官网

2024-04-09 08:51:5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金彩云客户端 陈公炎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迈着轻盈的步伐,合着春耕的节奏,走进了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斗牛盛宴。

  01

  在金华,有一种被誉为“东方一绝”的民间文化——斗牛。这种源于宋代的古老传统,历经千年而不衰,如今在雅畈镇汉灶村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我到达时,斗牛场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群,他们都是为了目睹这场力与力的较量,感受那份来自田野的热血与激情。

  比赛开始,一对劲敌闪亮登场。一侧是系着绿绳、雄壮威武的大黄牛“红彤虎”,另一侧则是身体略显矮小、却精神抖擞的黑牛“赵子龙”。随着黑牛发起突袭,两头牛瞬间陷入激战。牛头相抵,牛角相撞,气势如虹,观众们的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整个斗牛场仿佛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

  接下来登场的是体型庞大的“熊大”与体格弱小的“光头强”。尽管“光头强”身板小,却勇猛无畏,不畏强敌。正如主持人所言,他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熊大”在观众的鼓舞下也是斗志昂扬,用勾角紧紧顶住光头强,双方陷入胶着状态。在这狭路相逢的勇者之战中,为了平息激战,经验丰富的拆牛手不得不挺身而出将它们拆开。

  斗牛场上,每一场比赛都惊心动魄。观众们的情绪随着比赛的进展而起伏,时而紧张,时而欢呼。而斗牛手们则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实力,巧妙地引导着比赛,确保两头牛的安全。

  一同观战的陈国友老哥诗兴大发,即兴赋诗一首:“雅畈频吹壮士声,两牛相斗重威名。身披彩带须昂首,头顶红花势出征。脚底生根凭劲道,阵前藏巧竞输赢。休兵不可追穷寇,意在高台享太平。”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斗牛场上紧张激烈的氛围,道出了民俗游乐的真谛。

  比赛结束后,观众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斗牛场。他们谈论着比赛的精彩瞬间和斗牛们的英勇表现,带着满足和愉悦的心情踏上归途。而汉灶村的斗牛场也渐渐恢复了宁静,等待着下一场盛大的比赛。

  02

  斗牛,这一民俗活动,承载着金华人民深厚的文化情感,其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何时已无从考证。然而,据清末进士王廷扬所著的《斗牛歌》小序中记载,金华斗牛“始于赵宋明道年间(1032─1033)”,历经千年,依旧如火如荼,被誉为东方文明中独树一帜的民俗游乐活动,与西班牙斗牛相映成趣,被誉为“东方一绝”。

  每逢斗牛之日,斗牛场四周的浅山仿佛被观众的热情点燃,层层叠叠,熙熙攘攘。斗牛场内外,鼓声震天,鞭炮齐鸣,那是斗牛即将开始的信号。斗牛们的装束打扮,彰显了它们的身份与荣耀。那些曾在各地斗牛场上荣获冠军的斗牛,背后挂着“帅”旗,威风凛凛。身后跟随着吹鼓手,头戴凤冠,腰披红缎锦被,牵引者多达三十二人,一路鞭炮齐鸣,浩浩荡荡,威武无比。当它们步入斗牛场,如果恰好有两“帅”相遇,那么这场格斗定能吸引无数观众,甚至有人从几十里外赶来,只为目睹这激动人心的瞬间。

  金华斗牛通常在农闲时进行,春秋两季尤为频繁。每隔十天或半月,人们便会齐聚一堂,欣赏这场力与美的较量。每年首次角斗称为“开角”,末次角斗则称为“封角”。从开角至封角,便是一个完整的“一案”。斗牛场设在风景如画的水田之中,四周环山,便于群众观赏。面积四、五亩的场地,两旁扎着彩门,披红挂绿,壮丽夺目。参斗的牛儿们,头扎彩牌、戴金花,身披红绸、插彩旗,锣鼓开道,鞭炮轰鸣,热闹异常。在牛主及护牛壮士的护送下,它们浩浩荡荡地涌进斗牛场,场面壮观至极。

  斗牛前,卸下盛装,额束皮褡以护头。号炮一响,两牛便由牛主及壮士护送,从对角两座旌门入场。它们相对而视,眼中闪烁着火焰般的斗志。顿时,两牛眼红耳竖,牛性大发,夹尾低头,四角相架,奋力争斗。相斗的招数颇多,有撞、挂、顶、抽、落头等。王廷扬在《斗牛诗》中赞美道:“进退变化若有知,腾跨牛背声唏唏。必然跃下猛抵顶,落头倒项相挎持。”当斗得难解难分时,“拆手”便会上场将牛分开,稍作休息,又令它们相斗。双方观众、亲友都呐喊助威,为心爱的斗牛加油鼓劲。当胜负分明时,“拆手”便一拥而上,将牛分开。有时,为了保持斗牛的友好关系,牛主们也会事先商定,在胜负未分之际便让斗牛分开。有时,败者血肉淋漓,仓皇逃跑;胜者则飞起四蹄,穷追其后,场面十分精彩。斗牛结束后,重整丽装,锣鼓喧天,众人护送斗牛凯旋而归。牛主则大宴亲朋,庆祝胜利;斗败之牛主,则垂头丧气,有的斗牛被贬为耕牛或出卖宰杀。正如叶锡衡的斗牛诗所云:“败者奔逃胜者追,千家哗笑一家哭。”

  斗牛在金华地区极为盛行,不仅限于金华市,周边的义乌、浦江、永康、武义、兰溪等地也都能见到这一盛景。这些斗牛活动多为庙宇开光时的娱神活动,如永康的胡公大帝、兰溪的白沙大帝、金华的邢公大帝等。各地的斗牛习俗各具特色,如武义的“抄牛”或“抄牛角”,永康的“操牛”,浦江的“轧闯牛”等。

  金华斗牛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除了其激烈的竞技场面外,还与斗牛的选养和训练密不可分。选养的斗牛要颈短、峰高、后身短小,生性凶悍。根据牛体特征和斗法给牛命名,如“黄双牙”、“铁榔头”、“乌龙挂”、“英雄挂”等等。史载塘雅乡有头名叫“壁山”的牛,屡斗屡胜,名震周边各县,价值千金。人们对待斗牛如同对待家人一般细心呵护:粪尿随拉随扫,热天为其打扇驱蚊降温甚至挂以蚊帐;饲以优质草料并加麦、豆等精粮;角斗前还要喂以鸡蛋、桂园酒、人参汤等滋补品。买卖斗牛时俨若结亲,买主、卖主互称“牛亲家”称,卖方牧童为“牛大舅”,买卖仪式隆重酷似嫁娶新娘。

  03

  古今文人笔下,金华斗牛的身影频频出现。鲁迅先生亦曾为此挥洒笔墨,在《观斗》中,他这样描述:“从今年的《东方杂志》上得知,金华又有斗牛的传统,只是这场景与西班牙迥异,那里是人与牛的较量,而我们这里,却是牛与牛之间的对决。” (《鲁迅全集》第五卷)

  作家曹聚仁在《万里行记》中提及:“金华斗牛的历史或许比西班牙还要悠久,尽管是牛与牛之间的斗争,但其热闹与刺激程度,丝毫不逊于西班牙。”台湾女作家林黎也曾以“斗牛风光炽金华”为题,描绘了这场面的壮丽。翻译家、文学家傅求华更是将金华斗牛赞誉为“东方文明之斗牛”。

  据《金华市志》、《金华县志》记载,金华斗牛在当地土话中被称为“牛相操”。昔日,人们将斗牛视为娱神的活动,并与庙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金华县文史资料》1990年11月第3辑的《金华斗牛俗》一文中,详细描述了金华斗牛与娱神、庙会相结合的情景,其中还穿插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引人深思。

  文章中还提到,金华斗牛在“娱神”的面纱下,更加兴盛。每年,金华农村都会举行“五侯三佛”庙会,届时要进行斗牛以娱神。王廷扬在《斗牛诗》中咏叹:“越俗信鬼好佞佛,金华赛神乃斗牛,胡公邢公割南北,一保一庙如山丘。”诗中的胡公,即永康人胡则,他在北宋仁宗明道年间为官时,曾为婺、衢两州百姓奏免身丁税,因此深受人民爱戴。他去世后,被尊为胡公大佛,立庙祀奉,并定时(旧历八月十三日)举行斗牛,以娱胡公。因此,这一风俗在金华极为盛行。

  而邢公,则是北宋仁宗时金华赤松乡的邢植,他膂力超群,曾应武举却名落孙山。他愤然表示:“大丈夫在世,不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死后亦当呵护万民,庙食百世!”言罢即逝。相传他死后曾多次显灵,“为民驱蝗逐疫”。封建统治者为了愚化百姓,遂敕封为邢刚应侯。乡人在他出生地金华北山东紫岩建立康济庙,四时祭享,每隔八年,斗牛一次,以示崇“功”报“德”。金华东北乡的百姓,对以斗牛来娱邢公,自然有特殊感情和吸引力。因此,在曹宅、岭下、山口、鞋塘、二仙桥、后垄等地,斗牛之风尤为盛行。

  其实,在金华,百姓以斗牛来娱神的活动并不限于胡公和邢公两位神祇。凡著名寺庙都有此祈神活动,如孝顺的天量寺、紫岩殿、刘下殿等。这使得金华斗牛之风盛行,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

  金华“斗牛”如今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雅畈镇汉灶斗牛历史悠久,建有专业的斗牛场,有斗牛文化馆,每逢重要节日的时候,均有斗牛比赛,代代相承,长盛不衰。

  在雅畈汉灶,斗牛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这里的人们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将斗牛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这份来自东方的独特魅力。而这份魅力,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璀璨夺目。

  金彩云客户端 陈公炎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