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张宇
在前不久举行的“敬畏自然守护遗产大家眼中的西溪南——重走刘敦桢古建之路徽州行第三届建筑师与文学艺术家交流会”上,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张宇,这个对行业颇有一些认知的职业建筑师,也是北京植物园温室、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科技馆新馆的设计者。对于此次建筑与文学的交流活动,张宇也向我们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在美丽的西溪南,张宇细心走访了很多徽派建筑。谈起如何保护古建筑的问题,张宇认为,一个城市是有机理的,保护古都,不是把几个代表性建筑留下来就是保住了。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古建筑的保护不是一栋一栋的,应该是一个片区式的保护,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尝试把文化传承与古建筑的原有风貌相结合,把当地的原住民,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一些生活习惯也一并保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鲜活的历史保护,才是全方位的对历史的尊重。
“好的城市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其实,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张宇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如何才能更加具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精神?后来,他发现了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
张宇认为,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由于很难慢下来,建筑界整体处于浮躁状态,追求利益带来了设计和建筑的高速度,随意抄袭、弄虚作假、粗制滥造风仍盛。城市设计的“千城一面”,标志性建筑的奇异古怪,“山寨”建筑的大量涌现,都是这种状态的形象体现。它恰恰说明,没有积攒起足够的文化自觉底蕴的设计团队及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作品难逃“乱象”的恶果。此外,长官意志的“媚洋”,更助长了移花接木的不良倾向,从大城市到县级市“唯洋风”盛行,不论是“形象工程”还是“面子工程”,都形成了一批与华夏文化格格不入的、缺少境界的建筑。地标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市民乐于谈论和交流的话题,它不仅应凝聚当下最杰出的建筑智慧,更将印证一段最伟大的城市传奇。城市建筑地标之所以反映建筑设计的精神“路标”,是因为地标绝不仅仅应有独特的外在形象,它更应该是城市精神的栖息地。也就是说,真正支撑它的是有时代活力的精神文化内涵及由此产生出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凝聚力。
说起中国好建筑,也是如此。他觉得中国好建筑就是要有中国特色、中国传统、中国基因的建筑,概括起来就是“八字方针”:经济、实用、绿色、美观。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