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向安徽省省长李锦斌作荷田里——创意小镇、土人学社的汇报
“土人学社、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授牌仪式
单霁翔、马国馨等向土人学社赠书
安徽省省长李锦斌与马国馨、俞孔坚等专家交谈
俞孔坚开创中国景观设计新时代
金华白龙桥人俞孔坚,1995年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完成了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我国的确立。今年的4月20日,俞孔坚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去年,他在家乡的杰出作品——金华燕尾洲公园获得2015年度世界景观奖,充分体现了他最新的“海绵城市”理论。
俞孔坚说,景观设计学主要就是解决人和土地的关系问题,中国有很久的传统,如小尺度的这种私家花园,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时候,人和土地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刚回国的时候,那时城市化刚加速,人和土地特别紧张,河流被污染,土地被侵占,良田被毁坏,遗产被破坏。
因此,在传统园林之外,必须有一个新的学科来统领、来解决当时的问题。当时严峻的生态问题,当时人和自然的问题,尤其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保护自然,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关系,而且人类的环境,人的居住环境,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应该说是头等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景观设计学。而不是用传统的园林来解决这么重大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新的学科、新的体系、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来支撑这样一个系统,这就是景观设计学。
他说,景观设计学是解决人和土地关系的一门学问,而且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科学的解决和艺术的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景观设计学。俞孔坚在1998年回国时就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景观设计学,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不同的反响。大家都觉得“我们传统啊不要了,我们已经有了传统的园林啊,你为什么又创立一个新的学科,新的名词”,“对前人不敬,对传统不尊重”。但实际上传统的学科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当下面临的问题要有新的至尊全讯大全官网的解决方案、新的解决对策,它是建立在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基础之上的。
这门学科,不是一门经验学科,古代造园林它是凭经验,凭艺术家的修养,凭个人的爱好;在当代,你要再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么轰轰烈烈,这么宏伟宏大的人地关系的设计,那就不能靠工匠来解决了,那不能凭经验来解决了。要用系统的科学知识、系统的方法来分析、规划和设计,这是两者根本的差别。
不同的时代一定要产生不同的学科,以前我们搞中医,那当然在当时是很好的,中医还是个经验学科,要是心脏移植,靠中医就不行了,解决这么多这个时代发生的疾病,中医有的东西它解决不了,中医本身也需要科学化,需要可操作,所以传统学科不能代替,不能包揽当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反规划”到“海绵城市”——生存的艺术与野草之美
俞孔坚在景观设计学中,推出了“反规划”的新理念,强调用“不建设规划”来做“生态基础设施”,来构筑“景观安全格局”,创造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俞孔坚的学术贡献,主要包括针对快速城镇化和恶化的生态系统,开创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与应用;他认为城市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土地问题和生态问题,为此,提出以生态基础建设为先导的城市与国土“反规划”理论和方法论;系统构建了中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用景观设计学的方法进行城市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生态水净化和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及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他领导的团队实验设计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程范例,这些设计作品以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赢得国际声誉,曾11度获全美景观设计奖,4次获得国际建筑展全球年度景观奖。他领衔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办了具有国际声誉的土人设计以开展广泛的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他领衔创办了中英文双语《景观设计学》(学报),2015年获国际传媒奖,并成为中文核心期刊和英文esci引文源期刊。
俞孔坚介绍,他出版的、主编的著作算起来有三十多部,真正有观点的、理论的、方法的、比较系统的,说起来是十多部,还有的是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比如说关于价值观的如《生存的艺术》,对园林还有一本叫《理想景观探源》,探讨理想景观,探讨人类心目中的理想景观,研究传统风水。
《生存的艺术》讲的是对园林学科的反思,提出了景观设计学;第二部《理想景观探源》讲的是中国文化中作者的审美观,环境的伦理、审美,为什么有理想的模式,为什么有风水,风水模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去认识。第三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是2003年写的,但写之前做了一系列的电视采访、电视报告,在此基础上总结整理出来的,提出了中国城市的一系列的弊病、弊端,大马路啊、大广场啊、河道的裁弯取直啊、破坏遗产啊、城市的大街区啊,就是在那本书里提出来,反对的。
当时,全国在轰轰烈烈搞大广场、大马路、大拆大建的时候,俞孔坚在这本书里就提出来与市长交流,当时是针对市长,来解决他们的目前面临的这种错误的做法,提出了剖析,就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这种问题。这本书现已重印了十五六次了,有十多万册。这本书当时主要给市长、给决策者、给领导,也是市长班的教材,这本书提出了“反规划”的一些理念,提出如何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啊等关键性的战略,这个直到今天,在住建部、国务院的几次城镇工作会议上,得到了肯定,主要是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得到了高层的肯定。
这本书里也提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2003年,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了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工业遗产的概念,提出了反规划的概念,但这本书主要是针砭时弊,概念提出来了,并没有深入。
俞孔坚说,所以到后来,到2005年开始推出“反规划”的新理论,针对反规划这个理论,然后又有案例,如浙江台州的案例,以这个案例为基础,系统地提出来,如何再通过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优先保护那些不能动的、敏感的、自然的、文化的遗产,还有考虑人的出行,人的绿色交通,当时这本书里明确提出来自行车优先、绿色基础设施优先、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和十大战略,这十大战略构成了一个基础,变成一个反规划的基础,反规划就是在先建立基础设施下,再规划我们城市,预测人口。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的这几本书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对当时一整套的技术和社会现象的一些批判,然后提出至尊全讯大全官网的解决方案,解决的对策。
俞孔坚说,最近将出来的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是很厚的两册,这个月底就出来了,就是对将近20年来的海绵城市的理论方法的梳理,以及经验和总结,还有包括这对200个城市所做的工作的一个精选,作为案例,系统地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然后还有一本书是《大运河遗产》,当时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个报告,叫建立国土生态格局,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把大运河作为一个生态基础设施,一个文化基础设施,这是国家的一个战略性资源,俞孔坚在2004年就带学生骑行大运河,从北京一直骑到杭州,从而促进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大运河遗产》的序还是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写的,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得到了他的支持,国家文物局把大运河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把它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清单。
这几本书都比较重要,在这基础上又出版了两本文集,一本文集叫《回到土地》,这部是散文,包括哭泣的母亲河啊,野草之美啊,大脚革命啊,文章反映价值观和美学的思想都在文集里,是2006年出版的。除此之外,还出了另外一部文集是《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是一篇融科学性、学术性、专业性于一体的论文。
散文收到高中课本里的是《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反映了俞孔坚的价值观,野草是美的。对当前好大喜功,娇柔矫作的审美的一个批判。
燕尾洲,体现城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念
对金华人来说,当然最有说服力的样板还是燕尾洲公园。
燕尾洲,金华的风水宝地。过去,原生态的芦苇与杂树自由自在地生长,郁郁葱葱,白鹭、野鸭、水蛇等多种生物在这里自由自在繁衍栖息。公园建成后,这些美好依然都在。为了应对洪水,俞孔坚提出了“与洪水为友”的观点,巧妙地保留、修复了原生态的地形,允许洪水光顾,极为自然。特别让人震撼的是,他把大剧院的硬地广场与水广场、栈桥、环桥等巧妙结合,形成了燕尾洲湿地公园中层次丰富、节奏多变的主体空间,给人以丰富多彩的审美愉悦。
燕尾洲公园不仅漂亮,而且设计巧妙,充分运用自然和生态的理念,保留并修复了洲头湿地,并对湿地进行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体现了城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念。
更关键的是燕尾洲公园践行的“海绵城市”理念。俞孔坚及其团队在设计时提出了“与洪水为友”的理念,设计了富有弹性的生态防洪堤,保护和恢复了河漫滩的湿地,使公园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而被金华人亲切地称为彩虹桥的“八咏桥”更是巧夺天工,俞孔坚设计成平面形式弯曲的、立面微微拱起的、栏杆是彩色流线形的两座全步行桥,通过两江中间燕尾洲区段的回形桥,形成一个整体,将燕尾洲的河漫滩地及滩地上的大剧院与两江西岸连接起来,疏疏密密,层层叠叠,鬼斧神工,浑然天成。
俞孔坚说,燕尾洲是想实现一个与洪水为友的的设计理念。小时候洪水来了很高兴,看大水,白沙溪洪水来了,鲤鱼就到田里,到门口来了,现在河道都没了,都搞水泥硬化、渠化。洪水变敌人了,没有鱼了,人与水不亲切了,回到与水为友,燕尾洲就是一个尝试,怎么样与洪水为友,燕尾洲就是一个弹性的设计。洪水来了,水是可以下来的,所以燕尾洲那块我们把防洪堤砸掉了,2015年洪水很大,金华一场大水,刚建好淹掉了,淹掉恰好证明了公园是成功的,两个星期后大家又可以使用了,刚淹的时候人们不理解,刚建好怎么冲掉了?其实这样一来,肥料、泥土留下来了,长得更茂盛,公园不用灌溉、不用施肥,不用浇水,都用了野草。
金华燕尾洲体现了野草之美,与洪水为友、人地和谐的价值观,在这之上才是彩虹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防洪设计。彩虹桥即使是洪水来了,人也可以在上面活动、行走,让人能进入自然,以最小的干预让人、让城市能够提升,用什么方法帮助人来体现尊严呢?不是和敌人通过搏斗来体现你的尊严,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体现尊严。彩虹桥是把人凌驾在大自然之上,但在大自然之上又不破坏自然,这是一种设计理念。所以它获得了很多国际奖。这也是海绵城市的一个案例:如何让洪水进入城市。如果都能这么做,我们能回到童年时的生活。
俞孔坚说,回到人与自然和谐,是迟早要做的。创造生态文明,生命力会越来越强。
2015年11月6日,燕尾洲公园获得了“建筑奥斯卡”奖。在新加坡举办的2015世界建筑节上,金华燕尾洲公园获得建筑节上最重要的大奖之一——“最佳景观奖”。这是中国设计师在本届建筑节上唯一获得的大奖项目。
俞孔坚,一个让家乡人自豪的北大教授,为家乡争光的设计大师。
白沙溪永远会在梦中出现,这是乡愁、灵感的来源
“江南有座金华城,城边有座白龙桥,桥下外婆在讲着那故事,坐在桥上看到,星星掉进了那条小河……”这是1994年,金华籍著名音乐人陈越为故乡金华创作的歌曲《江南有座金华城》。而这首在金华大地上广为传唱的歌曲的创作者,正是从婺城区白龙桥镇走出的著名音乐人陈越。
可以说,乡愁是人们心底最深的牵绊。同样,俞孔坚是婺城区白龙桥镇东俞人,一个家乡情结很重的人,他时时关心家乡的发展。
俞孔坚说:“当我看见白沙溪被渠化、硬化,变得面目全非之后,我伤心;当我看见古老的石堰被水泥大坝和橡胶大坝取代时,我痛心;当我看见河床里的柳树被铲掉,沙洲被掏毁,水潭被填平,鱼鳖匿迹时,我悲叹。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名义下进行的。同样的悲伤,是我看到从白沙溪引入村中的水渠被垃圾淤塞,村中的7口水塘被填埋,村口池塘边的大樟树被伐去,东俞村前的风水林也被砍掉……”
古时的东俞村风景秀丽,从古村图来看,还建有“红花园”。据记载,明天顺(1457~1464年)年间,东俞村太公克城公)广种红花,创建了“红花园”,官府褒以“红园故居”之匾。东俞古称东临江,初有村落时,卜宅偏西,逐渐兴旺后,村中有7口水塘,按七星图像排列,村呈燕窝形。
据《俞氏宗谱》记载,俞氏太公俞纳的次子名俞应凤,于南宋度宗咸淳(1265年)间迁至金华之浦口(金东区孝顺镇浦口村)。六世俞应凤应为浦口俞氏始祖。元朝时,俞蕙从浦口迁居东临江,是为东临江俞氏始祖。
东俞位于白沙溪末端,田多水紧,为纪念创建白沙溪36堰的“白沙老爷”卢文台,曾一公次子俞文贵公在元大德癸卯年(1303年),独建白沙殿前迎华楼七间,后克诚公又独资承修。乾隆已卯年(179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合族又捐资助修了白沙庙。
俞氏祖先出过许多名人,如俞浙(1215~1300年)一名公浙,字季渊,号默翁,晚号致曲老人。开庆进士,官监察御史,俞浙和陈元龙等冒命上疏,直谏奸相贾似道。致使贾似道被罢官流放。
俞浙在书法方面推重“钟鼎”之文,在诗歌方面赞赏“骚雅”之体,现俞氏保留最完整的、最古老的家谱――《金字谱》就是他编撰并书写,给俞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63年,俞孔坚出生东俞,这座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村落里。
俞孔坚的父亲是俞世基,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当时俞家家庭成份不好,生活困难,生活在一所两层的老房子里,兄弟三人每户人家只有一间房子,俞孔坚全家五口人,父亲、姐姐、哥哥和俞孔坚,就生活在这狭小的空间里。
俞孔坚的叔叔和堂哥说,那时候,家里很穷,俞孔坚小时候就给生产队放牛,当时他读小学,放牛时也带着课本,边看边放牛。傍晚放完牛后,就一个人上楼,点着蜡烛看书,因为买不起作业本,他就用粉笔在楼板上写字。楼板上写得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就用破布擦干净,接着写。有一年,因为交不起学费,俞孔坚的母亲就卖掉了布票(注:当时买布做衣服要用布票,每个人每年只有一丈五尺,可做一套衣服)供他上学。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那时候,俞孔坚在村里读小学。俞孔坚的叔叔清楚地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因为小学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雪花飘到桌子上,俞孔坚坐的桌子上,半边都是雪花,但他还是在认真地听课。
后来,俞孔坚到让长中学就读,因为读书认真刻苦,有一年,他英语考了92分,是全校第一名,学校的老师还专门来到他家,送上奖状和红包。
1980年,俞孔坚17岁。通过发奋读书,顽强拼搏,俞孔坚在让长中学众多应届生中,作为该校唯一的一名考入大学的考生,顺利进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就读。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在北京林业大学当了5年教师。1992年,俞孔坚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辞职之后赴美留学。还未毕业就在美国景观设计方面最著名的swa景观规划集团找到了工作。但他最终的理想是在中国大地上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使祖国大地园林化。这种理想,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实现。1995年,他成了获得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的第一个中国人,1997年,他放弃美国绿卡和优厚的待遇,举家回国。到北大先创办景观设计学中心,过五年创办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到2010年创办建筑与景观学院,同时在1998年创办“土人”。想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土人”有500多人,学院现有200多名研究生,算是北大最年轻的学院,也是最有特色的学院。
俞孔坚动情地说,金华这个地方是个天堂,四望皆山,是个盆地。这是个桃花源,婺江从中穿过,为什么金华有这么多诗人、画家、艺术家的出现,与景观有关,与环境有关,环境养育陶冶人,我还是感谢这方水土,白沙溪永远会在梦中出现。这是乡愁,灵感的来源。
俞孔坚表达了对故土的深爱之情,同时,更是再三地考察现场、分析问题,用自己创立的景观理念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想办法。
如今,他和他的团队直接参与了金华白沙溪、石门蓝镇等20多个项目的景观设计,他领衔的北京土人景观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白沙溪、桐溪景观设计概念方案》已经通过了评审。俞孔坚表示,作为一名婺城人,能为家乡的“五水共治”出力感到非常高兴,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将充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为家乡倾力打造景观设计的扛鼎之作和样板工程。在《俞孔坚在中国创建景观设计学》的长文中,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东阳人洪铁城博士认为,俞孔坚通过整整10年时间的努力,在中国创建了景观设计学。他首先大刀阔斧地批判古典园林,他毅然决然地鞭笞“城市化妆”运动,推出了“反规划”新理念,强调用“不建设规划”来做“生态基础设施”,来构筑“景观安全格局”,创造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