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畈镇汉灶村距离金华市区10公里,千年以来,以窑为名,坐落有国家级非遗婺州窑烧造技艺省级文保单位婺州窑汉灶村遗址,附近建有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村中还保留有不少明清古建及土夯墙民居院落,斗牛、迎龙灯等非遗民俗,木雕、古建、扎染、布艺等手工艺,以及牛肉面、清明粿、麻糍等传统美食。
近年来,一批早年从事建筑、家装、木雕、古建修复、文人花草培育等行业的村民返乡,受早期莫干山“民宿热”“李子柒现象”等新乡村业态启发,尝试对村中闲置房屋进行了系列改造,呈现了有乡愁、有意趣、有空间的“小院文化”,并吸引了众多文艺家来村租住创作。以此为基,金华市、婺城区有关部门顺势而为,共同谋划,通过四级文联联动、四大队伍加持、五大文化融合,逐步孵化形成了有乡愁、有组织、有艺校、有品牌、有成效的艺术乡建“汉灶模式”。
组织为基四级文联联动
护航村级文联发挥艺术乡建主力军作用
艺术乡建,乡村为基,艺术为魂。“汉灶模式”探索艺术乡建过程中,首先为艺术乡村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有力量、可落地的组织架构体系。长期以来,上级部门尝试举办丰富的活动引爆艺术乡建,却常常出现活动时人气爆棚,活动后冷冷清清的局面,如何打造艺术乡建基本盘,实现乡村的自主续航成了推动艺术乡建重中之重。由此,婺城区文联继成立雅畈镇文联之后,在汉灶村成立了金华市首个村级文联。汉灶村党支部书记傅国松任村文联主席,入住文艺家及创客、本村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为会员,乡贤韩佳纹携社会公益组织“小星球协会”以成员单位加入,协会有志愿者3000多人。
随后,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四级文联联动,铺开了以村级文联为主力军,市、区、镇三级文联积极引导服务,提供资源加持的艺术乡建新模式。
很快,金华市作家协会市直协会、“大堰河”编辑部入村办公。金华市、婺城区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等纷纷进村开展采风活动。金华市、婺城区文联还组织地方文化学者在大樟树下开展国学家风、地方文化及相关主题讲座,汉灶村图书馆也同步开放……一系列优质文化资源驻村入户,为汉灶村的艺术乡建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汉灶村民的文化生活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在此过程中,雅畈镇、汉灶村文联直接承担活动执行、村民服务、图书馆维护等工作,市、区文联进行指导和服务,在推动四级文联文化交流的同时,操练了村级文联的整体素质,为艺术乡建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动力为王四大队伍共生
孵化艺术乡建在地文化融合新生态
在艺术乡建探索过程中,如何挖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始终是一大难题。在汉灶村,老村民改造闲置院落发展乡村经济,新村民偏安一隅向往桃源生活,公益团队带着乡土情怀探索乡村文化服务,各色文化社团自发开展特色活动,四大队伍的内生动力共同架构起“汉灶模式”的“稳态”,形成了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艺术乡建新生态。
汉灶村村民何伟林修缮自家祖屋并命名“安心小院”,现为“笙野”美学空间,后又改造了一处荒山,取名为“婺州天青”,是咖啡茶空间,他还引入扎染工作室,又在小院外的小池塘种上了满池荷花,吸引不少金华市民前往打卡。村民何林科着手谋划形成了耕牛文化长廊、探花亭、传统红糖主题展销馆等民俗非遗文化空间。艺术家租房入驻为村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一时间,村民们纷纷着手开展村居改造。
文艺家入住后,村两委专程为他们送上了汉灶村“艺术村民”的至尊全讯大全官网的荣誉证书,为新老村民的融合打下了舆论基础。成立村级文联后,入住汉灶的文艺家们循序将自己的朋友圈引进了汉灶村,呼朋引伴开展各色文化沙龙,小规模的雅集此起彼伏。作家桑洛持续组织“乡叙读书会”共50多场。陈人杰、陆春祥等文化大咖以及一众本地文化学者纷纷走进汉灶村,在古樟树下为村民讲学。村文联成员热情参与,吸引带动其他村民扶老携幼聆听讲座。一时间,一阵文艺馨香沁润了这个古村。
在此过程中,“小星球”公益组织为村级文联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加持,也将汉灶村的文化雅集做成了文化品牌。去年11月,汉灶村文联组织开展了首届文化市集。国风纱幔、汉服走秀、文创展销、非遗体验、传统美食尝鲜……汉灶村的新老村民纷纷出摊,村文联积极服务,将一个家门口的文化雅集办得热热闹闹。汉灶村也在金华市民的朋友圈圈了一波“粉”。此后,汉灶村每月一次的文化雅集便成了惯例。就在上个月的文化市集上,汉灶村融合呈现了非遗展演、文创市集、民俗表演、读书会、采风、国风走秀、农产品展销等多种形式,容纳了斗牛、扎染、大漆、传统小吃、旗袍秀、汉服秀、摄影、音乐、讲座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期间,新老村民共同参与,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累计人流量近万人。
趁热打铁,不久前,汉灶村还成立了“乡村艺校”。入村作家桑洛任文艺村长,与村文联协同发力,向外引入资源开拓村民文化视野,对内组织开展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目前,舞蹈、绘画、布艺等已然成为汉灶村的常态化文艺项目。
内容孵化四大文化加持
解锁艺术乡建文旅新征程
有了四级文联联动的基本盘以及四大队伍的核心动能,在汉灶村,丰富的文化便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丰富的民俗文化、高雅的艺术文化、美食文化、慈善文化共同融合形成了汉灶村探索乡村文化旅游的载体,也为汉灶村民探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打开了新的道路。
汉灶村斗牛历史悠久,村内建有专业的斗牛场及斗牛文化馆,每逢重要节日均有斗牛比赛,代代相承。村内还有叠馒头、迎龙灯等民俗活动,近几年又修缮了探花亭、传统红糖主题展销馆等民俗非遗文化空间。随着文艺创客陆续入驻和文艺团体活动增多,音乐、摄影、美术、创意设计等高雅艺术文化充斥乡间。随着“小星球”公益组织的入驻和推动,不断有村民加入该公益组织,公益道德文化蔚然成风。值得一提的是汉灶美食文化独树一帜,特别是雅畈黄鳝面、雅畈肉饼等雅畈小吃,别具风味。
村民何阿姨名叫春晓,就给自家修缮的老宅取名“春晓小院”。小玉姑娘租了何大伯家的一处小院,就把这里取名“珏居”。摇滚发烧友阿酷带着他最爱的音乐空间来到这个陌生的村子,随性管小院叫“归零”。画家陆国飞迷上了这恬淡的婺派山水,给自己租下的小院取名“婺林画社”。作家桑洛和妻子一起亲手装修了一处农家小院,装好了就用自己的一本书名为小院取名“人间浅睡”。“婺州天青”“积木咖啡”“刘姐漆艺工坊”……在汉灶村,这样大大小小的有趣的院子有20多座。
在这样的院落之间,抬头是天际,眼前是花草,耳旁是鸡犬声声,鼻尖是炊烟的味道。春来挖野菜,夏来赏荷花,秋来看晒场,冬来小火炉,又或者,春节里尝一尝刚出锅的糖年糕,四月亲手做一盘清明粿,中秋打开一封现做的土月饼,又或者赶在节庆里邀请三五好友去看一场斗牛,一场灯会。若赶上村里来了大咖讲学,那就带上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搬个板凳做一个好学生,又或许,恰逢天气晴好,安安静静地在小院子里沏一壶茶,哪儿也不去……这就是耕读生活在现代的模样,处处书香,家家烟火,一切质朴的存在就让生活变得无比丰盛而鲜活。来了就是家,大家在这个淳朴的小村庄共同创造着诗意的生活。
新村民桑洛说:“老爷爷抱着孙女来听讲座,指着我的小院说‘这是全村最好的房子,里面放了最多的书,有最好的老师来上课’,我看到了老农的淳朴和对文化的尊重。我想,这也是对文化人的尊重。”
老村民何林科说:“我没有上完小学,但是有机会在自己村里做文化旅游,改造自家的房子,租给文艺家老师住。我们恢复老祖宗的榨红糖技艺,还可以把奶奶给我讲的村里的故事讲给游客们听,我觉得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还得到文艺家老师的指点,办了红糖节,我们的土特产和文艺家老师的文创作品一起在集市上卖,我们的销量也很好。”
乡贤韩佳纹说:“我是这个村的儿媳妇,从前很少回来,也觉得这个村子很普通。这几年看着我们村文化人越来越多,村民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而我有幸带着我的团队参与到其中,我觉得很自豪,很骄傲。我希望和汉灶村的艺术乡建一起成长。”
眼下,经过几年的探索,从文化空间到文化组织,从文化教育到文化市场,从故土乡愁到田园理想,从文化人才到文化活动,从村民自主孵化到公益组织助力,从文艺家入驻交流到文化大咖加持,“汉灶模式”让古村在艺术乡建的道路上走出了自恰的速度。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