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古老的金华古子城边,清风公园侧畔,坐落着一所小得不能再小的学校:一目了然的两幢教学楼,一个小小的操场,12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这就是东市街小学。
说起东市街小学,或许源于一种缘份,那是2011年四月的一个傍晚,我路过东市街小学,孩子们正在学校门口的种植园内收获着长势喜人的蔬菜瓜果,这让我对这所学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几年来,我一直跟踪报道这所学校。
从“巴掌大”的小学校到如今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从被人遗忘的角落到声名鹊起,在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改造、变迁中,东市街小学步履蹒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子。
就是这样一所小学校,他们的婺剧特色教育连续七次走上中央电视台,老师、学生纷纷在全国的观众面前亮相;也是这样一所小学校,先后被评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且津津乐道的。
然而,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根本的学校,东市街小学前后几任校长在探索特色教育的路上,一直推行、实践、坚持“书香校园”建设,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同样取得了非常显赫的成绩,早在2011年,就被评为了“全国书香校园”。
读书,是一件自由的,自在的,安静的事情。阅读的氛围,应该就像一缕缕暗香,在无声无息中,在不知不觉中,萦绕在孩子的心头,并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一条能闻着那一缕缕幽香的通道。现任东市街小学校长贾秀军说起书香校园建设,没有引经据典,没有高亢嘹亮的口号,而是给我们描绘这样一个似有若无、意蕴深远的梦幻场景。
这所微型、生源不足、各方面软件硬件都存在极大困难的学校,甚至在常人眼里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字号”荣耀的学校,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铺就那一径书香的呢?
笔者所要讲述的,是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的读书故事……
一座拦路的大山
一本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场合,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国际格林奖获得者蒋风经常这样说。
阅读,孩子情感发育的沃土。阅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世代的传承。它是我们赖以增长见识、了解世界的手段——它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外文化遗产所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这一点语文老师们深有体会。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们无书可读,那么,作为学校,作为老师,又该怎么办呢?
1992年,姚杏仙老师来到东市街小学工作,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可以说,她见证了东市街小学二十几年来在时代潮流中的种种变迁。
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大多都是附近的居民。虽然是城郊村,但是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错,家长对学业也比较重视,因此家里的藏书还算丰富。后来因为周边拆迁,生源发生了变化,多数孩子是跟随爸爸妈妈从外地来到这里生活学习。有的因为家境较差,买不起书;有的因为觉得要频繁搬家,带着书实在不方便;有的对教育并不那么重视……种种原因使得一个班里没有几个孩子的家里有课外书了。
同是语文老师的吴雅玲深有体会,她挨家挨户去家访,总会特别留意这些家庭的藏书情况。但结果让人非常遗憾: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甚至没有自己专用的学习书桌,至于书柜,那时班里只有3个孩子家里有,还不到整个班级的10%。确实,相较于他们的收入,书价是昂贵的,买书是奢侈的。
同时,家长对买书观念的落后问题也存在。
一年级开学初,学校征订儿童报刊,每一个班级都有家长就提出反对,说孩子字都不认识几个,报纸订来有什么用。老师们听到这话都不知该怎么说。说得重了,怕伤了家长的心;不说吧,以后的工作又很难开展。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学校组织秋游春游的时候,班里的大多数孩子都会买一大堆零食,当时学校老师做过统计,平均每个孩子要花费十几元。十几元,足够买一本好书了。但是,相比于带零食的热情,家长们对买书的态度并没有这么积极,常常十天半个月还没有给孩子备好书。
学生在家里无书可读,那么学校的藏书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长期以来,受到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合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七八个并未装满的不大的书柜就是全部家当。
时任东市街小学的图书馆理员郑校梅坦言,这些书大多都是八九十年代添置的,版本陈旧,内容距离感较大,孩子们不爱看。虽然学校固定时间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但是真正走进这里并阅读的孩子很少很少。
一支铺路的队伍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深知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东市街小学的老师们并没有因为现实存在的困难而放弃。相反,从2005年至今,该校连续三任校长周建新、庄正标、贾秀军一直将“书香校园”的营建作为工作重心。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要让所有老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一起追梦。
他们的梦想,也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所有教师的读书热情,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教育梦想:“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价值取向,“追寻理想,超越自我”的目标追求。
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构筑理想课堂,静心读书学习……东市街小学的老师们在摸索中前行,大家沉下心,做一位安静的读书人。
把营造书香校园放在突出的位子,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时任东市街小学校长庄正标认为,读书对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也正因为此,东市街小学“书香校园”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孩子们有书可读。
学校在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每个学期都采购一部分图书。同时,学校教务处还积极与金华市少儿图书馆联系,并达成了“流动图书馆”的协议: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送书到学校供孩子们借阅,每个月定期更换。这样使得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保证。
老师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带来了自己家中的一部分藏书,无偿捐献给学校。邱嘉兵老师整理了儿子读的课外书,打成包带来;傅燕玲老师动员同样身为老师的先生帮着一起找书捐书;有的老师甚至自掏腰包去书店买一整套新书送给学校。
与此同时,学校聘请专家,在学校为家长们开展有关阅读的专题讲座。其他老师也纷纷为此出招:班主任抓住家长会、家访、校门口家长接送等各个时机,与家长积极沟通,宣扬加强阅读的好处。姚杏仙老师请来了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献身说法;吴雅玲老师找来了“阅读点亮人生”各种资料;滕小祎老师通过对比小试验,让家长直观地体会到阅读的意义……
在与家长大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班开始筹建“班级小书箱”。书箱里的书一部分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另一部分则由学生从家里带来“漂流”,学期结束后再带回去。
一开始,因为家中的藏书有限,孩子们带来的书并没有什么质量,而且数量上也不够。一个星期强调下来,有的班级的小书箱里只装着零零星星的二十来本书,还不够人手一册。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设置班级“分享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得到“分享章”。有的采取定量阅读,带一本书,可以借阅五本,这样,书带得越多,借阅的也越多。有的班级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展“我最喜欢的漂流书”评比活动,为借阅次数最多的,最受孩子欢迎的书的主人颁奖,由此来提高孩子的阅读鉴赏水平。
少儿图书馆的“流动书”,孩子们提供的“分享书”,学校原有的图书馆存书,复杂的来源极大地增加了图书管理的困难。在这一方面,先后担任过图书管理员的郑校梅老师、金慧婷老师、郑小芬老师都深有感触。她们的管理员都属于“兼职”,平时还担任着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工作,只能抽取空余时间来整理这些图书。孩子丢三落四在所难免,有时为了找回一本书,特别是少儿图书馆的书,得跑好几个班级。图书每月一更换,相应的书目也要跟上去,这个工作量非常大。金慧婷常常因此而加班加点。
班级里的借阅也是如此。因为有的书是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刚开始,孩子的“个人所有”意识特别强,发现自己的书到了谁的手上,而那个小朋友与自己的关系并不是太好,就会把书拿回来,甚至私自带回家。有的孩子看书的习惯不太好,会把书弄破,小主人发现后又是各种心疼闹情绪。
一堆筑路的砖石
解决了“无书可读”的问题,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让孩子们高效地阅读,真正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老师们身先士卒,开启了“教师读书会”的征程。2007年始,由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牵头,每个学期都给全体老师布置特殊的作业——阅读。阅读的书目不仅包括教育教学类的书籍,还包括其它类别的书籍。与之相匹配的是每周的教师会议都会预留10分钟的时间,大家轮流进行“好书推荐”、“读书心得”等交流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而且也使得选书、读书变成一件快乐而轻松的事情。
在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方面,语文老师挑起了大梁。他们各凭所长,各有突破。洪丽芳老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qq作业上布置每天的阅读任务,有交流,有反馈,形式直观,孩子们借助这个平台,相互学习,相互鞭策。王丽贞老师推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办法,指导学生做阅读记录卡,一张卡片就是一段心路历程。邢秋虹老师、吴雅玲老师带领学生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通过“演一演”、“说一说”、“比一比”等方式来检验阅读的效果。
在阅读指导实践方面,滕小祎老师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行动者。她所带的班级,曾经被评为“全国书香班级”。
滕小祎自己就是一位“书迷”,因为爱看书,还曾上过《金华晚报》的头版。深受其益,所以,从教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探索课外阅读的引领之路。
滕小祎认为,现在的孩子面对的诱惑比她们小时候多,电视、电脑,手机,无一不在和书本较劲,争着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最初的时候,文字肯定是不占优势的,因为小朋友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书籍的视觉冲击又远不如电视电脑那么强烈。所以,这就得老师出招,帮助孩子克服那些诱惑。而且,这些招术还常常得不停更新才可能有效。
滕小祎运用的招术,也确实自成一套。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讲故事、看电影、猜想是常用的办法。这个讲故事与平常不同,因为它都是不完整的。有时讲一个开头,有时讲一个中间,有时讲一个最精彩的部分。电影也是一样,看其中最有趣的一段,然后就戛然而止。这时,孩子们特别想听、想看下去。这时滕小祎就告诉他们,这是哪一本书里的,可以自己去看。结果,第二天就有很多孩子带来了这本书,有的甚至已经津津有味地讲起书中的其它片段。滕老师戏称这一招叫“投石问路”。至于猜想,其实就是导读。拿到一本书,看一看封面,猜一猜其中的内容,甚至故意说错其中的一些内容,然后提出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来纠错的要求。这一招叫做“移花接木”。
如果说,低年级的孩子,滕小祎重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那么,到了中年级,她便开始关注学生阅读行为的持续性以及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这时候的书厚起来了,图片也没那么多了,满满当当的文字,有的书与孩子的生活距离又挺遥远,确实有些枯燥和乏味。这时候如果没有持续的刺激,阅读行为不太可能坚持下去。滕小祎选用的刺激方式就是阅读检测。因为班里开展的是‘全班共读一本书’、‘小组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所以,这样的检测就成为可能。一开始滕小祎根据每天的阅读内容出几道题,第二天进行检查。后来,她就‘下岗’了,因为孩子们已经非常主动地承担了这一项任务。他们自己阅读,自己出题,相互检测,再配上她订制的‘阅读大富翁’奖章——他们一天中最盼望的,就是这阅读和检测时间了。这一招‘反客为主’到这里就算练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不仅在平时学习时间让孩子们阅读,给孩子们出题,甚至在寒假,在暑假,她也坚持和班里的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并时不时进行检测以了解孩子们的阅读情况。
到了高年级,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成为重点。
要想阅读有深度,思辩的阅读习惯是必须要养成的。滕小祎还在班级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活动,所不同的是她不再让学生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对情节的把握上,而是提出一些更深刻的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讨论:《童年》里你觉得谁的命运最可怜?如果你有一点小小的魔力,可以改变其中一个人物的命运,你会改变谁?为什么?《西游记》中如果由你来重新打造取经团队,你会选择哪些人去,为什么?《城南旧事》中《惠安馆》这一章节,因为英子的帮助,秀贞和妞儿母女得以团聚,但也因此去找思康三叔而丧命。你觉得英子究竟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电影版的《城南旧事》和书籍版的《城南旧事》你更喜欢哪一个?
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孩子们的讨论特别热烈,可以说五花八门,各抒己见,其中也不乏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见解。滕小祎希望这样一次次的‘华山论剑’,可以像一颗颗种子在他们的心里萌芽,从而引发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
滕小祎还采用“八仙过海”“比推擂台”等方式,想方设法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面。“每月共读一本书”是保底要求,阅读速度快的孩子,可以自由看其它书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推荐。有的孩子擅长表演,就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有的孩子擅长演讲,就利用ppt进行推荐;有的孩子擅长写作,则写成推荐文……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需要孩子认真去阅读,去备课,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自我提升。
滕小祎在教学日记中写道:
很是庆幸,把这个小小的舞台留给了孩子们。为了站上这个舞台,他们得自己去钻研课外书籍;他们得查阅资料,自学制作电子ppt的技巧;他们得绞尽脑汁,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显得与众不同。我们无法掌控孩子的课外时间,但可以吸引他们的目光;我们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脚步,无法阻止电脑走进孩子的生活,但可以引导孩子们好好利用它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我们无法给予孩子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但可以激励他们自学。然后,我们时刻准备着——下岗!
一群寻香的孩子
从无书可读到读好书,从囫囵吞枣到把书读好,东市街小学的孩子们循着书香有行的路程中,有了自己的收获。
他们成了书籍的搬运工。每学期开学,带着心爱的课外书来到学校,放进“班级小书吧”,学期结束,又把这些书本带回家。书本上,多了一些陌生的笔迹,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生气,相反,他们因此而骄傲。在搬运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什么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他们成为了好书的宣传者。最近出什么新书了,哪一本书好看,哪一本书和语文书联系紧密,哪一本书曾经被拍成电影……各种与书有关的话题填满了他们的讲台。而那讲台上,往往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
他们也是书籍的评论者。
每天看几页书,然后完成一张阅读记录表公开展示,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很大收获,每位同学平均写了20000字的读书心得。当看完一本书之后,同学一起将自己的记录表整理装订,成为一本专门的课外阅读记录本,用以记录自己的阅读心路历程。无疑,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像丁雪珂同学在作文《神奇的魔术》中写的那样:
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一本书看完,把记录表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了。看,我们从看一本书,不知不觉自己又创作了一本书。这真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啊,把它留着以后再看,会是多么有趣啊。
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课外书的圈圈点点成为崭新的时尚,严丰颖同学就这样说:
以前我的书没看时是空白的,看完了还是空白的。现在可不了,我看过的书到处是圈圈点点,两边空白的地方还记满了自己的感受。我把书读“厚”了,对文章的体会更深刻,听课效率更高,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学习方法让我受益无穷。
很多孩子一年里可以读好多本书。以五年级为例,一年的时间,自由阅读除外,每个孩子一起读过的书有《城南旧事》、《童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人类的故事》、《呼兰河传》、《绿山墙的安妮》、《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最后一头战象》、《<资治通鉴>故事》,总计1600000字。这些阅读并非只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聚沙成塔,就是如此。
才上二年级的胡雯茗同学就特别爱看书。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图馆看书,从《狼王梦》入手,她阅读了一系列沈古溪的动物小说。从书中孩子们知道了动物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同样是二年级的杨月然更可爱,她甚至在出去骑小单车的时候都不忘带上一本书,看得忘了回家,有一次,杨月然迟了一个多小时回家,妈妈在家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她却还在家楼下看书看得正欢呢!”
三年级胡程乐同学一开始不太喜欢看书,慢慢地就爱上了阅读。每天晚上半小时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书里的世界让他着迷。他还参加了百日阅读计划,每天都在完成当天的任务,“觉得很有意思”!
胡翌开同学的暑假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那时,他在温州,每天下午必定会去图书馆阅读,多半会看到晚上八点三十分闭馆才肯回家。在这段时光里,他读了20多本书,其中有文学类的,历史类的,科学类的,也有一部分漫画书。他觉得这样的暑假特别充实。现在回想起来,仍趣味犹存。
每个年级,每个班,像这样的小书迷越来越多,书迷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不仅自己认真看书,还带动家长一起阅读,很多同学的阅读记录本上也都留下了家长们的“墨宝”,阅读成为亲子之间有效沟通的工具。
两朵幽放的奇葩
最是书香能致远。东市街小学的老师们不仅推荐书目,引领孩子们读书,他们也根据学校教学需要编著书籍。
2006年,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东市街小学自主编制的教材《欢乐中国节》问世。该套书共12册,分年级、分层次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文化等。这套教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成为学校“欢乐中国节”课程的硬件支持。2012年,该校“欢乐中国节”课程被评为“浙江省德育精品课程”。
2013年,贾秀军到东市街小学担任校长。同为语文教师出身的她,对于“书香校园”的营建有一份特殊的情怀。
她深知,教师对读书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书香校园”建设的质量。在重视婺剧特色教育的同时,贾秀军精心筹备,统筹安排,一系列精心组织的家校阅读交流会、家长请进课堂等活动深入展开……
让家长实地感受“书香校园”、“理想课堂”的真正魅力。
与此同时,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教师论坛也在学校形成,老师们站在理性的高度,集体思考阅读的价值。
……
所有这些,不断地催生着教师对读书的热情,教师们对阅读的思想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引领学生阅读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教师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贾秀军认为,“书香校园”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工作,只有广大师生的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才会有生命力。为了培育教师的读书情结,贾秀军等学校班子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觉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大力倡导要读好书,多读书。
学校是“全国书香校园”,又是婺剧特色学校,贾秀军思考,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孩子从中受益,得到熏陶。几经思考,一个思路在贾秀军脑海中形成:开发编写一套婺剧教材。
从2014年初开始筹备,东市街小学自行编写的阅读教材《婺剧小故事读本》从找资料到编写再到试行,最后于2015年8月正式出版。这册书凝聚着全体教师的无数心血,全方位地向孩子们展示一个缤纷多彩的婺剧世界。其图文并茂的版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更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很多孩子一捧着它就爱不释手,其中的故事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婺剧剧目的内容,还教会他们如何做事做人。
婺剧,不再是遥远的舞台上的身影,也不再是那些听不懂的唱腔,它是可以捧在手里的文字,是可以看懂的故事。孩子们在真阅读中才会真喜欢,在真喜欢中才会真热爱。这一份热爱没有什么功利性,但也许可以影响孩子一生。贾秀军说,就像阅读,也是这样。
随着书香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已逐渐形成。如今,东市街小学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旧址改造的新校园已经建成,这将是金华文化古街区最靓丽的风景。
书香校园建设,不仅改变着学校的发展模式,促进学校品位的提升,也改变着教师的教育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改变着学生的成长方式,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从而惠及千万个学生家庭,推动着整个书香社会的发展进程。
阅读,如一盏智慧明灯,点亮了东小学子的心灵。
如今,阅读已经成为东小全体上下的一种幸福体验。领导的亲师阅读,教师的亲生阅读,家长的亲子阅读,共同筑起了一个文化学习的平台。在这里,老师和孩子们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提升自我,在这里,阅读成了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
阅读改变人生。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踏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便一直脚踏实地地阅读。这是个好的开始,是孩子们知识城堡最扎实的地基。无论将来孩子们走到哪里,相信他们都不会忘记这六年浸润书香的历程;无论走到哪里,相信他们都会记得这个散发着淡淡书香的班级;无论走到哪里,相信他们必然将与书为侣,怀一袭清香,开启自己的亮丽人生。
他们深信: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还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伴随着奏出人生美妙的乐章。
我们期待着那原本就已铺就的一径书香能继续在这所学校散发,与古子城的古味,清风公园的雅味相融合,成为这里每一个东小学子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味。
让阅读伴随孩子一生,在书本的海洋里,开启他们的亮丽人生。
(本文采写过程中,东市街小学滕小祎老师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浙师大人文学院文学硕士刘颖做了前期资料整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