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讯官网-至尊全讯大全官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新农人”兴农系列报道

“新农人”春耕记-全讯官网

2024-03-21 08:54:3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田双双

  记者 马晓芬 摄影 田双双

  春三月,正是“索索缲车谷口闻,鸟催农事日纷纷”的春耕季节,婺城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个特殊的群体被贴上了时代标签,他们共同的名字是“新农人”。这群有知识、懂技术、敢创新、勇突破的年轻人,有的跨省而来,有的跨行业而至,扎根婺城乡村,用机械种粮、科技种粮、品牌营销来实现人生价值。

  工业化思维为种粮插上翅膀

  在婺城区白龙桥镇新周家村连片农田里,大型拖拉机来回穿梭,轮子所过之处,溅起泥水阵阵,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经过一个冬天沉寂的水田苏醒了。陈达站在田埂上,看着肥沃松软的耕地,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这些地经过冬耕,不仅能把田间的虫卵和病菌冻死,还能让土质更加疏松,再经过春耕,就能为春播打好基础。”他笑着告诉记者,虽然这样每亩地费用增加了五六十元,但是地力上来了,划算。

  38岁的陈达是新周家村人,今年是他种粮的第三年。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他从事过建筑业、医疗业,还开办了一家注塑厂,但是兜兜转转,他又回到乡村。“现在种粮,与三四十年前单家单户守着一亩三分地不一样,那时候完全靠人力,现在我靠的是科学与规范,靠的是农机与农技,靠的是‘工业化思维’。”陈达说道。

  陈达的注塑厂办了四五年,专注生产首饰盒,在业界小有口碑。“工业与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办企业可以计划在先,通过规范化管理规避风险;但是搞农业会受到倒春寒、阴雨、干旱、病虫害等情况影响,没法预控风险。这时候,‘工业化思维’就能帮上忙。”他告诉记者。

  何为“工业化思维”种粮?陈达把记者带入他的烘干机房,只见高大的房顶,宽敞的空间,一组4台每台20吨容量的烘干机赫然耸立,一条自动化传输通道横亘空中。“烘干是个技术活,烘干得轻,水分达不到标准,烘干得重,稻谷表皮就焦了。”他告诉记者,设置好烘干机的时间、炉膛温度、出机水分等数据,就可以烘出符合要求的稻谷。而且,不管哪个人操作,只要严格按照流程标准,就能把控好结果。

  环视烘干机房,肥料堆满了仓库角,大型拖拉机、收割机静静候着,旁边放着旋耕、开沟等零部件。“‘工业化思维’还体现在降本增效上。”陈达指着一台去年买的大型拖拉机,告诉记者,“配合不同的零部件,大型拖拉机就能‘摇身一变’成旋耕机、开沟机、筑埂机,在农田里发挥大用途,省去了购买更多机械的费用。”至于肥料,他说,春耕前施底肥,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为丰产打下基础。

  不过,之所以回来种粮,陈达坦言,还是因为骨子里的农村情结。他祖上世代务农,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然后来外出闯荡,从事过不同行业,但一直没有归属感。“农村人的根在农村,搞农业始终是心头一个念想。”他说,近几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随着“非粮化”整治的推进,村里一下子多出了许多农田,他看到了机会。

  说干就干。2022年,陈达毫不犹豫承包了300亩农田种粮,2023年又增加到650亩左右,今年除了180亩油菜外,计划种植早稻500亩。

  如今,他一边办厂,一边种粮,“工业化思维”贯通了企业生产与种粮全过程。“‘新农人’就是要创新思维谋一条致富路、幸福路。”这是陈达所想的,也正是他做的。

  跨省包地开启别样人生

  “嗡嗡嗡……”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潘文的操作下平稳起飞,将生物农药、肥料均匀喷洒到小麦田里。一个小时后,100多亩小麦田完成了作业。墨绿的小麦绿浪滚滚、长势喜人,向他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40岁的潘文老家在安徽省巢湖市,2023年5月,他看中了婺城区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的耕地条件,一举租下了700多亩农田。“头一茬,就种下了700亩单季稻,收获时,亩均超650公斤,打了一个漂亮的丰收仗。”他告诉记者,单季稻收割后,他又立马种下500多亩小麦、200多亩油菜。

  今年春耕时节,小麦返青起身,油菜进入蕾薹期,潘文早早地告别了老家,回到婺城忙活起来。“主要劳作是除草、施肥,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他说,来到这里种粮,用的不是锄头和铁锹,而是现代化的农机与农技,他要把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融入婺城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截至目前,他已经购买了插秧机、运输车、植保无人机等农用机械,耕种管收烘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巢湖市距离婺城区有500多公里,其间跨山越水无数。当问及为何选择到婺城来种地时,潘文不假思索地说,是婺城的种植条件吸引了他。“这里的农田基础设施齐备,政策支持力度大。除了规模种粮补贴外,还有机插育秧补贴、病虫害飞防补贴、烘干补贴以及贷款贴息政策、农业政策性保险,所有补贴一年到头加起来,虽不足以抵成本,但可以减不少负担。”他笑着说,这对于粮农来说,是天大的利好。也因如此,他们同个镇在婺城区及周边包地种粮的不下10人,大家都看好这边的种粮前景。

  当然,离开老家,跨省包地,毕竟背井离乡,家人不在身边,难免会有不易。初来乍到时,潘文也确实有所顾虑。不过,好在政府部门的热情服务打消了他的顾虑,让他能安心、踏实种粮。“每逢耕种收等关键时刻,总有农技人员送指导送服务,特别暖心。村里头也非常支持我,承包农田上给予很多帮助。”他说,眼下,油菜、小麦进入生长关键期,将在5月迎来第一次丰收,内心充满了兴奋之情。

  700亩农田,一头连着粮田丰收的民生期盼,一头载着跨越500多公里的种粮梦想。“来婺城种粮,就想着在这片热土上蹚出一条新路。”望着生机勃勃的农田,潘文眼里充满希望,他表示要用双手与智慧,深挖沃野潜能,让种粮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用一个个丰收成就人生梦想。

  种粮老把式让位“新农人”

  在婺城区蒋堂镇前源村,翻耕过后的农田,土壤被整理得平整松软,为下步春播做着准备。29岁的盛俊豪站在田埂上,与父亲交流着接下来的农活。

  这几天,一条水稻育秧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作业。盛俊豪细心地关注着每个环节,当一个个育秧盘经过摆盘、撒土、浇水、撒种、盖土、出盘等流程后,被顺利转移到育秧苗床上摆放时,他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过些天,就要为农田撒肥,之后,无人机直播就要上安排。”盛俊豪告诉记者,整个春耕期间,父亲还要为一些边角田块改田,一些破损田块补洞,为全年丰产丰收打基础。

  盛俊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粮二代”,父亲盛桂有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有着近20年的种粮经验。从小目睹着父亲风里来、雨里去,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他似乎习惯性地认为,父亲永远是那个脊背坚挺的强人。“这些年,眼见得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似从前,很需要一个帮手。”盛俊豪说,加上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乡村振兴的号角激荡着青年的心,三年前他决定回村种粮。

  不过,接过“接力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代种粮人之间的观念随时在碰撞。

  去年春耕时节,当大片农田在翻耕机轰鸣声中恢复生机时,父亲又修整起撒种机,做好背着撒种机播种的准备。

  “植保无人机有播种功能,每三至五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播种任务,一天能播种200至300亩,减少人工不说,而且播种得均匀。我要改用无人机播种,提高种粮效率。”

  就像一滴油滴进滚烫的水里,盛俊豪的一句话,炸开了父亲的锅。“多年来都是撒种机播种的,产量好是事实。你就踏踏实实地按现成的经验来,能少走很多弯路!”

  盛俊豪的倔劲上来了。“你在种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缺对农业科技的深入认识。”相比父亲的“保守”,他坚持认为种粮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对接科技,坚定地给部分早稻用上了无人机直播。

  几个月后,用无人机直播的水稻显露出排列均匀、出苗高的优势,而且比采用撒种机播种省下不少人工费。

  去年,盛俊豪还大投入新建了千吨粮食通风存储仓库,全自动的水稻烘干模式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让种粮迈向现代化又进了一步。

  市场营销、品牌打造,这些与传统农业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农活”也摆上了盛俊豪的日程。如今,经过综合运营,“婺禾”国字号系列“老盛家”绿色品牌名声在外,当地人提起“老盛家”大米,无不伸出大拇指夸赞。

  “父亲,永远像一棵大树一样为我遮风挡雨,在我摸索种粮过程中,给我指引和帮助。”采访的最后,盛俊豪说,但是“新农人”要有新作为,他将坚持走好科技赋能、品牌赋值的种粮新路,为粮食产业发展作出努力。

  记者手记

  在过去千百年的时光里,婺城沃野上生活着一群农人。他们的双脚拴系在土地上,拴系在一株株在时光中匆匆赶路的庄稼上。如今,这片土地迎来一批蹚开新路的“新农人”,他们用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手段挖掘这片热土的潜能,让农业不再“面朝黄土”“看天吃饭”,挣得一份更稳定、更踏实的收入。

  采访婺城“新农人”春耕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他们朴实、热情、积极的状态所感动。他们既深耕沃土,也通晓农技,又擅长农机,更有经营思维;他们推动种粮迈向现代化,在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元素的同时,也在乡野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块稻田、那条垄沟。

  曾经一段时间,社会普遍在问,新时代谁来干农活,我想此时这些婺城“新农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身上烙印着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传统,充满着对现代农业探索的热情,让人们看到未来农业的美好样子。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婺城这片热土上,寻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这是他们之幸、乡村之幸、农业之幸。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