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讯官网-至尊全讯大全官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周末

徐卫庆:婺剧是我最大的兴趣 只想一直唱下去-全讯官网

——记婺城区第五届草根奖获得者徐卫庆
2014-06-20 10:25:3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杨诗悦

  推开琅琊镇琅琊徐村一扇铁门,迎面一簇簇盛放的橘红色凌霄花缀着屋顶,迎风飘舞。屋旁菜地里种着几列花菜、黄瓜。屋子的主人徐卫庆正在储物间里整理珍爱的锣鼓。大鼓、战鼓、大锣、小锣……一套套整齐地摆在木盒子里。父亲是村里有名的“铁喉”;15岁进村文宣队表演婺剧,今年63岁的徐卫庆唱了大半辈子的婺剧,在琅琊镇小有名气,最近更是获得婺城区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草根奖”婺剧传承热心人奖的荣誉称号,谈起心爱的婺剧,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想过其他,婺剧是我最大的兴趣,只想一直唱下去。”

  推开琅琊镇琅琊徐村一扇铁门,迎面一簇簇盛放的橘红色凌霄花缀着屋顶,迎风飘舞。屋旁菜地里种着几列花菜、黄瓜。屋子的主人徐卫庆正在储物间里整理珍爱的锣鼓。大鼓、战鼓、大锣、小锣……一套套整齐地摆在木盒子里。父亲是村里有名的“铁喉”;15岁进村文宣队表演婺剧,今年63岁的徐卫庆唱了大半辈子的婺剧,在琅琊镇小有名气,最近更是获得婺城区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草根奖”婺剧传承热心人奖的荣誉称号,谈起心爱的婺剧,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想过其他,婺剧是我最大的兴趣,只想一直唱下去。”

  耳濡目染15岁开启婺剧之路

  琅琊徐村历来文化生活丰富,解放前夕,村里就有滩簧班、十响班、两个坐唱班。而唱婺剧、听婺剧那时也是村民闲来热衷的活动。用徐卫庆的话来说,“那时是靠婺剧教育人的,通过生动的婺剧告诉人们是非道义”。徐卫庆的父亲是村上锣鼓班的主力之一,人称“铁喉”,意为唱不败的喉咙。每次父亲在家喝了酒或者高兴时都会哼上一段婺剧,耳濡目染之下,徐卫庆从小就对婺剧感兴趣。当时金华县的婺剧团经常送戏下乡,每年他们村都能看两、三次戏,幼时的他几乎一场不落。那时看戏都要买票,徐卫庆凭借灵活的小小身躯,钻门缝、爬墙头,躲在戏台下面,想尽一切办法看戏。

  徐卫庆天资聪颖,在汤溪中学读初中时是班长,成绩名列前茅。1966年受“文革”影响,刚念初二的徐卫庆失去上学机会,不得不回家劳作。谈起自己的学习生涯,徐卫庆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大女儿是博士毕业,他说如果那时候他还能继续读书,成绩可能比大女儿还好。

  15岁那年,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表演革命样板戏,爱好戏曲的徐卫庆成为其中一员。刚进队时,没有实战经验的他从“跑龙套”做起。凭借天分和谦虚学习,徐卫庆渐渐成为队里的骨干。在《红灯记》里第一次挑起主角担子,扮演反派角色,获得大家肯定。1971年,由他和队里其他几名骨干自编的《血防战歌》、《老来红》等小剧目参加区调演,获最佳节目奖。后来,徐卫庆又执笔创作了《白沙溪滩换新装》、《退馒头》、《找书记》,由吴根林谱曲,参加县文艺汇演。其中他和徐秋生合演的《找书记》获得演员二等奖。后来他还和其他几名演员参加全县《小保管上任》小戏培训班,全剧被录成磁带播放,还在全区巡回演出。

  角色无大小好的演员还要学会救场

  1985年,徐卫庆在金华侍王府工作,整理文物材料,还在那里做过一段时间的保安。1992年左右,他回到村上的自动化仪表厂工作,并在闲时重拾婺剧。当时邻村一个名叫邹桂友的村民各种婺剧乐器都很拿手,徐卫庆便拜他为师。开始学习小锣打法,只花了七天时间,他便掌握了基本手法。那一年正月庙会,徐卫庆就和几个一起拜师的同门开始表演,五个人组成了自己的锣鼓队。那时候队里没人会打鼓板,因为小锣和鼓板手法相通,徐卫庆就自学了鼓板。除了看书、查资料,进一步学习外,徐卫庆还经常去观摩其他锣鼓队的表演,弥补不足。徐卫庆主要唱武场,原本三个表演武场的人都要一边敲一边唱,而徐卫庆他们队里,其他两个人只要负责敲,徐卫庆一个人负责三个人的演唱部分。

  徐卫庆储物间里放着不同大小的鼓、钹。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几个鼓,堆放在一起有近一人高。“以前我们表演都要租庙里的锣鼓,想练习也不方便。后来我狠狠心买了第一套锣鼓,整套算起来要一千多元呢。至于放鼓的木架子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徐卫庆在厂里工作,工资并不高,一千多元在那个年代差不多是他两个月的工资。 回忆起过去到处表演的时光,不善言辞的徐卫庆话多了起来。他说,学习婺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角色无大小,把握机会塑造好每一个角色才能慢慢加深功力。记得有一次,他扮演一个花脸奴才,只有一句台词,但是他通过对角色的分析,抓住特点,上台后一瞪眼、一个动作都惹得观众鼓掌大笑。徐卫庆喜欢挑战自己,刻苦钻研各种唱腔,他可以一个人用不同的声音唱八仙。

  一台精彩的婺剧需要每个演员的努力,但是舞台上突发状况多,怎么应对,怎么救场就考验演员的能力了。“出了状况要冷静应对,不能自乱阵脚搞砸整部剧,让台下的观众失望。”多年的磨砺,徐卫庆的台风自然很稳,他还给同伴救过场。记得那一次,徐卫庆扮演县太爷,一名公差原本的任务就是上台从他那里拿一封信,但是公差说完台词信都没拿就准备转身走了,“县太爷”佯装发怒,叫住公差;“你这奴才越来越大胆了,本官要你办的事这么不上心,信不要了么!”公差这才想起来,接着“县太爷”的话继续演起来,这台戏才得以顺利演出。

  希望年轻演员定下心传承婺剧

  2006年,徐卫庆得了脑血栓住院,出院后精力不比从前,一边工作,一边休养。2008年,白龙桥镇清塘下村刚好要设立锣鼓班,邀请徐卫庆去当老师,老徐想着,万一以后自己敲不了锣鼓了,趁现在还有力气,教教别人也好。他便亲自挑选了5名村民,教他们闹花台。“5个都是五、六十岁的中年人,年轻人对这个不太感兴趣,不能培养一批年轻的新生力量挺可惜的。”自那以后,每天下班后吃了晚饭,徐卫庆就骑将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去清塘下村授课。有两次半夜回来的路上还被电动车撞了,有一次自行车都撞坏了,他只能徒步走回家。后来,附近村子陆续有人请徐卫庆去授课,只要精力允许,他总是欣然答应。

  2009年,婺城区婺剧促进会成立,徐卫庆组队参加“花头台擂台赛”。“擂台赛拼的是真本事,那时从全镇挑选了最拔尖的婺剧演员组成最强团队。”因为来自不同锣鼓队,大家需要一段磨合期,培养默契,那段时间,徐卫庆和队友们每天晚上在一起训练。那场比赛他们获得了一等奖。参加第四届中国仙源湖桂花节婺剧坐唱班擂台赛时,很多人都看好徐卫庆他们队,到了上台比赛时,一名队友的笛子突然出了问题,但经验丰富的大家都很淡定,照样继续表演,最终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

  喜欢婺剧的基因似乎会遗传。徐卫庆说,大女儿去年6月份生了小宝宝,有一次他在宝宝面前敲鼓,小宝宝一把抢过鼓棒,有模有样地玩起来。说起婺剧的传承,徐卫庆有些担忧:“我们这一代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正要把优秀的婺剧传下去,还是得靠年轻一代。希望年轻婺剧演员们能定下心来,好好把婺剧发扬光大。”对于他自己,他总说,唱婺剧只是他的兴趣,没想过要出名,只想继续唱下去。

责任编辑: 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