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马国馨
马国馨
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59~1965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总建筑师。1991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被建设部授予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忆王思坦恩师
作于2001年12月27日下午清华建筑学院王思坦恩师的追悼会上。
有幸两度从师门,耳提面命沐深恩。
授业传道融中外,研史立论贯古今。
会通超胜荆棘路,坦荡豁达平常心。
薪承火传志未已,德言风节遗后人。
《画记》读记
2002年清华校庆,适逢吴师八十华诞。蒙先生亲署赐赠《吴良镛画记》,无以回奉,心甚惴惴。拜读所感,联成数句,供先生一晒。
笔走龙蛇六十年,丹青墨韵功一函。
物我两忘情寓景,学艺并行忙中闲。
求法孜孜师造化,悟道兢兢得心源。
登高回首觅真境,却见灯火正阑珊。
2002年4月29日
阳关三叠
清华艺友合唱团排练唐王维诗“渭城曲”,全曲一叠二叠三叠,深感人间聚散无常,令人唏嘘。2003年10月28日晨成句。
新柳朝雨辞故人,依依顾恋酒几巡。
半生惆怅阳关曲,数载悲凉渭城云。
一歌三叠别知己,千里八方送比邻。
世间聚散莫伤感,鸿雁传书入梦频。
集林徽因先生诗题成句
2004年6月10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校主楼三层接待厅召开林徽因诞辰百年纪念会,多位师长及林先生亲友发言,忆及林先生的成就和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此出版《建筑师林徽因》一书,后附有林先生1931—1948年诗作共63首,今集其诗题成句,其中仅增添6字而已。
黄昏过泰山,中夜钟声远。
古城春留景,年关雨后天。
莲灯微光处,静院藤花前。
无题对残枝,独行多灵感。
冥思恶心绪,空想忧愁添。
病中情愿事,四月赞人间。
清华建筑系六十周年
2006年10月21日下午清华大礼堂集会纪念建筑学院创建六十周年,除师长讲话及回忆外,还有历届校友演出助兴,清华艺友合唱团最后演出合唱。
百废待兴设新科,拙匠营国多曲折。
勤育桃李逢甲子,宜居城乡议简奢。
科技艺术拓广义,理工人文待融合。
长幼咸集一堂聚,同叙经纬奏弦歌。
在“敬畏自然,守护遗产,大家眼中的西溪南——重走刘敦桢古建之路徽州行第三届建筑师与文学艺术家交流会”现场,今年74岁的马国馨尤其引人关注,这位幽默、睿智、博学的老人不仅刷新了“院士”的新形象,一番风趣的演说还引来了在场代表们的阵阵掌声。交流会现场间隙,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他。
马国馨是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曾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第十一届亚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国际机场t2航站楼等,在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994年被授予中国设计大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国馨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建筑大师,他在书法、篆刻、诗词、声乐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实,这已经是马国馨院士第三次参加建筑师与文学艺术家交流会了。在他眼中,这样的跨界交流依旧意义重大。首先,文学家非常关心建筑,任何一个文学家写的故事都要涉及到建筑,比如《红楼梦》里元妃省亲里对大观园的描写,体现了曹雪芹对园林、对设计的观察入微。其实,作家所有描写的背景都是在建筑的平台上产生的,很多文学家文笔细腻,就是因为他本身对建筑观察得非常仔细,而且这两个行业也还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比如两者都是以人和人的生活为对象,都有人文关怀精神。
马国馨还谈到了建筑与文学的关系。他说,文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对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筑本身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城镇化建设,实际上都要求建筑师和其他各个方面很好地结合,为大家创造更好、更新的生活。这就要求建筑师这个行业必须接地气,所以他觉得通过这次建筑与文学的交流,建筑师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建筑本身的文化精神、文化讲究。
“我觉得过去大家在对很多建筑进行总结,无非要讲到物质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用多高多大,世界第几来评价一个建筑的好坏。而现在,我们通过与文学跨界的交流,可以更多的从文化的角度,审美的角度,来更好地认识建筑起到的作用。”马国馨感叹道,“建筑不是建筑师的孤芳自赏,也不是建筑师的象牙塔,我们还是要和广大民众的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我想,下一步,通过和文学界的交流,使我们在人文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突破,更多的认识,使我们在创作时更主动的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
“守护遗产”作为这次交流会的主题之一,也一再被提起,作为建筑界的前辈,马国馨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文化遗产方面,大家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很多同志愿意搞新的东西,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愿意做新的东西,觉得破旧立新挺好。但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个历史如果能很好地传承下来,会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对文化遗产保护,不是要去重复历史,而是要把历史作为我们民族的养料或者资源,能够使我们从历史当中吸取好的东西,使我们国家更繁荣、更富强。从这点来说,我们应该注重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