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讯官网-至尊全讯大全官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生活

“婺派建筑”由来及其存在价值-全讯官网

2016-07-08 09:47:4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洪铁城

  婺派建筑马头墙

  徽派建筑屏风墙

  婺派建筑大院落

  徽派建筑小天井

  婺派建筑大单元

  徽派建筑小单元

  婺派建筑牌楼式砖雕

  徽派建筑冦冕式砖雕

  婺派建筑大敞口厅

  徽派建筑小敞口厅

  1996年,很多人说金华古代留下的房屋属“徽派建筑”,笔者特异议,相对应地提出了我们应该是“婺派建筑”的概念。

  严格地说,“婺派建筑”作为文化派系,尚末在学界正式确立。但是连续二十年来,这个概念已经慢慢地被金华很多领导、专家认同,并开始在社会上流行。

  需要说明,所谓“徽派建筑”其实指的是徽派民居;相对而言,“婺派建筑”也以金华各县市的古代民居为所指。

  因为“建筑”两个字作为名词是广义的,包括民居建筑,也包括厅堂、祠庙、宫殿、衙署、学校、医院、剧场、车站、码头、桥梁、陵墓和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还包括风水塔、文昌塔等等建筑。“民居”指的仅仅是供常人居住的房屋,具体一点说,指的只是住宅。《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327页注:民居(domestic house)中国在先秦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候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那么,为什么笔者不赞成把金华地区的古民居称之为“徽派建筑”呢?

  因为“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有着各自的存在特征和文化属性。本文一对建筑作为硬件的物理性进行分析,一对与之有关软件的文化性进行分析,进之对“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产生的文化背境作出分析,最后说明“婺派建筑”概念确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洪铁城简介:

  1942年生,东阳人,建筑学博士、教授。现为浙江仙客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资深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精品文化建筑评审团成员、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大型期刊《景观设计学》编委、《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委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华民居》智库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城规系/艺术系兼职教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东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和金华、永康、磐安、婺源、渠县等十多个县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等。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五十年,在海内外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文学作品百余篇(部),出版专著20多本。其成果数十次获海内外大奖。亲手推出江西婺源,浙江武义、磐安等地旅游。2000年3月美国科学名人传记学会授予“新千年世界科学名人”金色铭牌,2005年、2010年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先后授予“优秀民族建筑工作者”、“特别贡献人物”光荣称号。个人业绩入编多部名人志和国内外多个网站。

  一、作为硬件的物理性对比

  形成“徽派建筑”的徽州,作为地理单元,在安徽省南部地区,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称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今属江西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

  出现“婺派建筑”的金华古称婺州,作为地理单元,位浙江省中部。秦、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隋开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后多次更改郡号。金华领金华、兰溪、东阳(包括磐安)、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总面积约1091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之多。然而婺文化涉及衢州、丽水和诸暨、嵊州等地,这些县市也有“婺派建筑”存在。

  下面,将两地明清时期留下来的量大面广的民居,先作硬件方面的对比。

  1、建筑外形对比:一是马头墙,一是屏风墙

  粗观建筑外形,婺州、徽州两大民居粉墙黛瓦的极为相似——都是白石灰粉刷的外墙,小青瓦盖的坡屋顶。但其实外形有极大的不同:金华是“五花马头墙”(虽然《营造法源》称“五山屏风墙”),徽州是“屏风墙”(虽然当地又称“马头墙”)。

  金华地区古民居(包括祠堂),其山墙一般做成五个台阶跌落的、高出瓦屋顶的墙体,似马头昂起,所以俗称“五花马头墙”。有防火功能和造型功能。为什么取“五”?史料无载,估计与“三山五岳”、“九五之尊”以及“五行八卦”、“五谷丰登”、“五子登科”之类文字吉祥意义有关。

  徽州地区古民居(包括男祠、女祠)的山墙,似乎没有固定模式,多见前后不对称的台阶式处理,故也有“马头墙”之谓,视建筑进深不同,或将最顶上一级拉得较长,或将前方最下面一级拉得较长,长得与房子前檐持同一高度、同一形式,好像一面展开的屏风,所以地方上有“屏风墙”的俗称。

  但是马头墙、屏风墙都是白灰粉刷的,都是盖小青瓦的,所以粗看一个样。区别在于:一个像马头高昂似飞如跃壮志凌云,像头戴乌纱志满意得;一个像屏风舒展宽松有余源流长远,像平头百姓敦实厚道,其风格、气质、内涵,是不同的。

  两大派系外形对比

  外形对比

  2、院落规模对比:一是大院落,一是小天井

  “婺派建筑”是大院落。因为,金华地区明清时期留下的民居,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例如东阳夏里墅村的瑞芝堂(现已搬到横店影视城)、湖溪马上桥村的一经堂、怀鲁史家庄村的一经堂花厅,义乌黄山村的八面厅,永康城的徐震二公祠等,其院落面积多在120平方米左右,方方正正很宽敞,很亮堂,很气派。更有甚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肃雍堂的院落,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大的院落。

  “徽派建筑”是小天井。院落面积很小,只有20多平方米左右,所从当地叫天井。例如歙县棠樾村的程遂林宅,天井9.46米×2.80米为26.49平方米,存爱堂天井6.95米×3.70米为25.72平方米。这些数据采自东南大学建筑系师生实测成果,真实不二。

  金华的大院落,俗称“门堂”,“明堂”,风水学中又称之“天气”,是整个住宅采光、通风、取暖、纳凉的地方。用建筑学理论分析,金华明清民居的院落还是消防作业区——失火时在此处置放“水龙”,面积宽敞有余,可供数十人参加救援,很科学很合理,可以向三个方向喷水救火。

  徽州的小天井,俗称也叫“明堂”,是整个宅子采光、通风的口子。汇雨水(财水)于天井而后流出,所以还有“四水归堂”之说。但是取暖晒太阳不佳,因面积太小,而且也不可能作为消防作业区,失火救援会显得殊多不便。

  两大派系院落对比

  院落规模对比

  3、基本单元对比:一是大户型,一是小户型

  两者第三个区别,是作为住宅“基本单元”的单幢建筑户型不一样。

  “婺派建筑”的单幢三合院,明清朝最规范、最时尚、最流行的平面形式,由十三间房屋组合而成——即院落上方房屋三间,加上院落两侧厢房各三间,然后加上房、厢房交接形成的角隅区各两间房屋俗称“洞头屋”,一共十三间,是单家独院的住宅套型,民间俗称“十三间头”,还有按形状叫“两头钩”的。

  民间匠人还称十三间头为“三明两暗”宅院。因为上房三间和左右各三间厢房前是大院落,太阳可以直接照到廊下,照到门窗,能够直接采光取暖,所以称之“三明”,即三个三间明亮的房间。两个位上房左右角隅区的各两间“洞头屋”,因为太阳不能直接照到廊下,照到门窗,不能够直接采光,所以谓之“两暗”。其实,这里面还藏着阴阳相当的玄机,即有明,有暗,阴阳和谐。

  十三间房屋,上房三间加之两侧厢房各三间共九间,其中三间明间各为大小堂屋,供祭祀、会客、宴席之用,其中六间次间分别作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大小儿子卧室(有女儿住二层,故有楼上小姐之说),另四间“洞头屋”安排厨房、厕所和猪舍及堆放农具之用。按当今商品房结构行话,可称之六室、三厅、一厨、一卫、二贮,加一院。如此内部使用功能安排,一是合得拢,分得开,二是功能齐备,一应俱全,三可谓之祖孙三辈互相照应,其乐融融。

  “十三间头”占地面积一般在350平方米左右,其特征是房间多,院落大,中轴线左右对称,规整而严谨。当然,大概念的“十三间头”,内部结构变化很多,本文不作详述。就单幢而言,当前后两个十三间拼接便成为“廿四间头”大宅院,如果多个“十三间头”拼接,就可以形成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建筑群。

  因为单幢“十三间头”有相当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灵活性,所以笔者给于理论定位名之“十三间头基本单元”。所谓“基本单元”,相当于现在住宅楼由“三室两厅一厨二卫”或“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等户型构成“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住宅单元的意思。

  徽派民居其“建筑单元”最小规模者仅上房三间,例如潜口明代方观田宅。其中明间作堂屋,左右次间为卧室,左厢廊设楼梯,右厢廊尽为对称而设,合起来单家独院只有四间房子,占地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不到“婺派建筑”的三分之一。大一点的单元体例子,如婺源(原为徽州“一府六县”的一个县)延村金桂熊宅,上房三间加两弄,左右厢房,然后其后按前克隆,面积160平方米,也不到“婺派建筑”基本单元“十三间头”的二分之一。按当今商品房行话,徽派民居“建筑单元”只能称之两房一厅户型,如此很难有宽敞的空间,很难有齐全的功能,很难安排祖孙三代同灶而居。就拿大一点的金宅而言,虽然是六房、两厅、一厨、一卫,但还是由于天井偏小,让人感到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挤在一起,不舒服。

  两大派系基本单元对比

  基本单元对比

  4、内外装饰对比:一是典雅大方,一是富庶小康

  “婺派建筑”“徽派建筑”两者室内外装饰所长不同。其总体格调,前者显得落落大方,后者显得富庶有余

  就外墙而言,婺派建筑马头墙白灰粉刷,檐下多出墨画抛坊,徽派建筑屏风墙白灰粉刷,檐下一般无墨画抛坊。

  两大派系木雕砖雕对比

  木雕砖雕装饰对比

  说到外墙雕砖,两者风格各异。其一,徽州民居砖雕多是门罩式的,分冠冕式和垂花门式两种,仅像人的额头部分,不是整个脸面,所以规模较小。婺派民居砖雕门面是牌楼式的,有一间一楼、一间三楼、三间一楼甚至三间五楼,面积巨大无比,气势恢弘非常。次之,婺派民居砖雕门面是全砖作完成的,因此显得纯净、严谨,整体感强,技术含量高;徽州民居门罩,有的砖雕石雕结合,有的砖雕抹灰结合,因此在整个装饰面上显得有点碎,有点杂。再之,婺派民居砖雕门面书画并茂,大门匾额文字也是砖作成活的,因此色彩质感上有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徽派民居门罩有的无书法匾额,有的有匾额但文字是墨笔写的,因此,质感色彩上稍显别扭。还有一点,婺派民居砖雕是泥坯雕,表面光浩,显得神采奕奕。泥胚雕需要高超的干湿度把握,高超的烧窑温度控制,而且还要事先整体的精准尺寸设计来支撑,任何一道工序出问题,比如出窑发现构件变形、开裂、起翘、色差不匀或缺棱掉角,都会成为废品;徽州民居砖雕则反之,是用烧好经过加水打磨的砖坯——俗称“青金石”来描样雕刻,其表面磨砂,没有光浩度,因之烧窑、雕刻工序也不一样。

  当然两者也有相同之处,如画面题材都有人物走兽、飞鸟鱼虫和山水花木、房屋桥梁等等;雕刻技法都有圆雕、半圆雕、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等。

  其实,婺派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用东阳木雕做室内装饰。

  说到东阳木雕,排在全国四大木雕(东阳木雕、潮州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黄杨木雕)之首,闻名古今。而四大木雕中,唯东阳木雕、潮州木雕与建筑结合。但是这两大木雕,又因前者白胚清水成活、后者施朱红金漆而风格各异。由于木雕之乡东阳属婺州,所以婺州地区保存至今的明清建筑,几乎无一不在梁架、门窗、隔断、家俱以及特大型堂灯等施以木雕,有典雅大方、精美绝伦的美学效果,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艺术遗产”。徽州不是木雕之乡,但也在梁架、门窗、隔断等部位做木雕。因为有记载多为东阳匠师所做,所以风格特色大致相同。可是由于徽派民居空间太过局促,所以没有婺派民居做得大气,做得恰到好处,做得简繁有度。徽派建筑中很小见到特大型堂灯和前轩顶棚木雕。但为了表现有钱,徽人会把门肚板(学界称裙板)雕满花饰,甚至刷上油漆,流露出暴发户的痕迹。

  5、厅堂做法比较:一是大敞口厅,一是小敞口厅

  两地宅院一般都有厅堂,供议事、祭祀、庆典、会客之用,不同处表现在空间规模与空间形式上。

  两大派系厅堂对比

  厅堂做法对比

  婺派建筑的“十三间头”,有把上房两层合一、三间一统为“大敞口厅”者,有把两层上房取其底层三间一统做楼下厅者。三间面宽十多来,进深八九米,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空间容积达700立方米之多,非常的宽敞明亮,气势恢弘,故民间俗称“大厅”。当然也有仅取上房明间一层作小厅堂者,常见于“十三间头”单幢使用者。

  但徽派建筑(祠堂除外)民居中,不见上房三间两层一统的“大敞口厅”做法,也不见上房底层三间一统的“大敞口厅”做法。徽州民居有敞口厅,仅安在明间前半间,只有十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很小,相当于当今住宅的客厅。如果要举行大型祭祀等活动,有富袼户把二楼三间合为一个大空间使用,俗称“楼上厅”,在木楼板上铺粘土方砖作防火层,这在婺派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

  二、作为软件的文化性对比

  十五六年前,笔者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40万字专著《东阳明清住宅》。书里面有专门章节论述文化流派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体系差别。得出结论:什么样的业主,创造什么样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创造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

  1、婺派建筑是儒家传人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婺派建筑最优秀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明清住宅。特色别具的明清住宅在东阳、义乌、浦江、武义、磐安、永康和婺城区、金东区保存较多。婺文化流布的外地区也有,本文不作赘述。

  金华明清住宅中的三合院、四合院、“十三间头”、“廿四间头”以及“千柱落地”等等,为什么会出现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为什么会出现大院落,为什么会出现“十三间头”基本单元,为什么会出现大组群呢?

  笔者回答:因为多出于皇亲国戚名门望族——儒家传人之手。这是儒家传人为自己营造的生存空间,是儒家传人为自己创造的居住文化。

  那么,为什么儒家传人为自己营造的生存空间会有如此这般的讲究?

  笔者回答:因为儒家传人的共性是尊师重教,尊纪守法,循轨踏道,他们把思想、品质、操守、精神物化为空间造出房屋,显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中轴发展,代代相传;左右对称,阴阳和谐;大空间、大院落,胸怀大志;室内外木雕、石雕、墨画,寓教于乐;等等。归纳起来,就是让人看到事事处处讲礼义、讲法制、讲中庸、讲和谐的举止言行;让人看到木质结构构件白胚不施油彩,院落不莳花植树,显示着朴素与自然的性格特征。这是读书有知识的儒家传人,对自己居所宅院文化品质的定位,即所谓“布衣白屋”者。

  因此在书中笔者推出一个结论:东阳明清木雕住宅,是儒家传人为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故此,婺派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最能代表中国儒家居住文化模式的典范之作。

  这是不同于徽派民居最本质的区别之处。

  2、徽派建筑是商贾裔孙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笔者认为,徽州民居是商贾文化范畴的一种遗存,也是很经典的。徽州人经商甚为不易,他们从山区走到码头,走到集镇,走到商埠,人生地不熟,首先要找到立足安身之处,然后开始做小生意,然后一个子儿一个子儿赚,一文铜板一文铜板积,如果讲排场,大手大脚,无度挥霍,不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就不可能带钱回故乡买地皮、造房子。所以我认为,徽州民居讲究经济实惠,是职业使然;由而导致建筑规模不大、天井狭小、没有大厅等等的最终效果,是职业使然,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然而徽商因为有钱,因为跑码头见多识广,所以有意无意之间培养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所以会不惜金钱地搞雕砖、木雕装饰。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有现实的居住空间效果,可以显摆显摆不被人鄙视,欺辱,而且还对子孙后代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徽州民居这类徽商文化遗存,其实可以从中看到房屋业主的人生观、世界观、经济观、艺术观在影响、左右、制约着空间的尺度、比例和气质、品位。而且这种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徽州潛口有幢明中期住宅,五开间,小天井、小尺度、小规模,出之满腹经纶、曾任浙江桐庐知县的胡永基之手,非常说明问题。说明书读得最多,也很难跳出大文化背景的影响、左右和制约。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思的、关系到文化类型生成的研究课题。

  3、两个建筑体系并非孤立存在

  两个建筑体系,两种文化,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有所碰撞,有所交融,有所借鉴,故不会孤立存在。有很多时候、不少地方,会让人看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有几处实物遗存,可以雄辩地佐证徽人、徽商、徽文化在金华的存在。

  一是金华城北雅堂街原有很多民居,小天井、屏风墙、砖雕,扑面而来多是徽派建筑符号的影子和语言的色彩,可惜在两街改造时拆掉了。

  二是八咏路东段,现存福建漳州移民建的清代住宅,采用了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交融的手法。

  三是寺平村人祖祖辈辈与徽州毫无瓜葛,但至今保留的大量民居,其小天井、屏风墙显而易见,虽然砖雕自有特色和气势,但不能不说是喜欢徽派民居对用地对空间精打细算的缘故。

  四是婺城区秋滨镇的进士第,三进,第二进为两层合一、三间一统的敞口大厅,外形也为马头墙,是典型的婺派建筑特色,但内部采用了徽派建筑的小天井。

  五是金华所属的兰溪,小天井、屏风墙的民居更为多见。估计原因在于兰溪是名气很大的商埠,经商的徽州人居留较多而形成。

  1997年笔者奉命设计黄宾虹公园,其艺术馆的外墙,采用了马头墙与屏风墙的结合的形式。为什么?因为大画家黄宾虹出生成长在“马头墙”的金华,而他祖先原籍是“屏风墙”的徽州。所以不偏不倚,我把两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来喻示大画家的文化基因。

  至此要说,在金华地区古建筑中看到徽派建筑的东西,反之在徽州地区古建筑特别是男祠、女祠当中看到对婺派建筑的募仿,都是十分理所当然的事情——需要特别说明的不是谁生了谁,更不存在谁先谁后问题。这是两大独立存在的文化体系。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来认识问题,文章开始提到很多人说金华建筑是徽派特色并非完全错误。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金华自己的婺派特色——难能可贵的中国儒家文化特质,千万千万不能在集体无意识的疏忽中,丢失,遗忘!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