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讯官网-至尊全讯大全官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道德力量激荡全城 用心诠释道德之美-全讯官网

2017-12-13 09:00: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朱慧敏 苏晓婕

  12月8日,在各界广泛推荐、层层遴选审核后,10名道德模范,9名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登上了第五届金华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的领奖台,其中婺城区王平和郑方荣获道德模范奖。接下来,就让记者带你走进他们背后的故事,感受这些故事所折射的这个时代的光芒和这个社会的感动。

  王平:从善如流,让慈悲之心化成冬日的暖阳

  2003年创办金华市山山烘焙食品坊,王平从一名卖面包的小服务员,到技艺精湛的面包师傅,再成为面包连锁店的老板,她用14年时间创建了自己的面包工厂和山山家的品牌。从创业初始开始接触公益,从关注流浪儿到关注抗战老兵,从给山区孩子送面包到温暖一座城的腊八粥……王平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社会公益事业,向社会传递着温暖和善良。而说起这些善举,王平总是微笑地说:“做这些事我并不是想要得到什么,而是因为我能做到并选择了去做。”

  初见王平时,她满脸的微笑和爽朗的笑声瞬间把距离感拉近了。谈起早年的创业经历,王平直言:“当时我没想过自己后来会办企业,我只是坚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如今,王平的“山山家”品牌俨然成为金华烘焙行业的佼佼者,而王平也成为了很多金华人眼中的成功女企业家。而在女企业家身份的背后,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的“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也是熟识她的人对她的印象。

  早在2004年,王平就开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慈善,过年过节拿着蛋糕、面包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在腊八节那天,给市民们免费派粥……2009年,“山山”创建6周年,得知婺城区有很多孩子家庭困难,王平当即决定将做庆典的经费全部用在帮助孩子上。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给塔石、莘畈、蒋堂等多所小学学校的孩子送面包。“看着孩子们捧着面包脸上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我就觉得由衷的开心。”至今在王平的办公室里,还放着孩子们写给她的感谢信。

  在2009年的一天,明月楼社区的工作人员与王平谈到想为社区内的两名老奶奶组织一场“海峡两岸空竹展”的表演,并且将邀请很多亚洲知名的人士,但奈何资金、人手有限等问题。王平仔细得走访、了解到这两位奶奶曾多次代表金华去各地参加表演,此次组织这场表演也是想让大家感受下金华这座城市的魅力。王平对此上了心,活动策划没人手,她就让自己公司的企划部小伙子加入进来,并召集了一百多名志愿者参加。那次活动,王平也是第一次穿上志愿者的红马甲。“活动搞的很精彩,你们的笑容也很美。”当天,来自各地的人们这样夸赞王平。

  王平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很多志愿者的鼎力相助,而王平自己也与这些志愿者们共同成长,给社会传递着更多的正能量和温暖。如今的她作为金华市雷锋文化事迹馆的副馆长,与曹荣安老人共同致力于雷锋精神的传承,此外还获得第三届金华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五届金华市道德模范奖、第十届金华市“十大杰出青年”,并入选“发现最美金华人金华好人榜”等多项荣誉。

  多年来,她专注于“微公益”,在企业内连续五年开设“暑期小候鸟班”,圆100多名外来务工父母“亲子团圆梦”;专门设立“妈咪暖心小屋”,圆母乳喂养的新妈妈“健康育儿梦”;出资设立婺城区精神文明建设草根奖———“山山烘焙杯”孝敬老人奖;每周一次为箬阳中心小学学生送面包,一学期累计达2万多个,圆大山留守儿童的“面包梦”;带着全套烘焙设备,走进启圣聋哑学校,圆聋哑孩子“面包师梦”;为抗战老兵、细菌战受害老人送去节日慰问,给孤寡老人过集体生日,端午中秋走进敬老院,组织腊八节免费派粥活动。

  在发展企业和践行慈善的道路中,王平也不断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谈起做公益事业给她带来的,她这样说道:“我做公益没有目的,只要是对人有帮助的而我又做到的,我都愿意去做。我也愿意一直这么做下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让大家感受到这座城市、这个社会的温暖。”

  (记者朱慧敏)

  郑方:大爱无疆,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加班、随时出发是家常便饭,说话要严谨且理性,要成为知法律、懂政策、懂心理学的“百科全书”;全天手机都要待机,他们就是穿梭在死者和生者之间的一群人———器官捐献协调员。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郑方大部分时间要与处在悲痛低谷的潜在捐献者家属同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一职业,也被认为是最孤独的职业之一。

  2006年,金华市成立首支无偿献血服务队,主要负责宣传无偿献血知识。郑方积极加入,在工作之余,她经常跟着其他志愿者穿梭在社区、部队、人民广场等场所,义务宣传无偿献血。之后,她又加入金华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志愿工作扩大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志愿服务。

  2010年,我国开始在13个省市启动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试点,鼓励公民在自愿无偿的原则下捐赠遗体器官。试点的内容之一,就是组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郑方作为金华的志愿者代表,来到杭州参加了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培训。

  郑方记得,那是2010年12月,由于下大雪,10岁的孩子不慎从楼上坠落,意外离世。曾有个家庭贫困,受过社会的帮助,他的家人因此有了捐献眼角膜的想法。“那几天天气很冷,到了医院后,安慰家属时,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助,我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完成捐献的想法。”郑方说。

  受到家属的鼓舞,郑方尽心尽力地办理起捐献的相关手续,但由于当时人体器官捐献刚刚起步,相关部门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度也不够强,法律上的文书取得很困难,在这过程中,家属几度想放弃,但郑方一直陪在他们身边,一杯热开水,一个紧紧相扶,给他们关怀和温暖。

  “金华的风俗是去世的孩子不能入土,一开始他们只想捐眼角膜,我就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最后,除了双眼角膜,孩子的双肾、肝脏也同时捐献了,起码可以帮助5个人。”这名10岁的小男孩成为了金华首个器官捐献者,浙江省第二个器官捐献者。对郑方来说,这次器官捐献同样意义非凡。自此,她成为我国首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之一,从此走上了宣传器官捐献之路。

  正在家属痛哭流涕时,器官捐献协调员要告诉他们——亲人生命已经远去,但还有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做,那就是捐献器官,而且还得争分夺秒,这无疑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横亘在“情感关”之间,首要的是“信任关”,被信任了才有机会与逝者家属对话。

  “我所做的工作,只是要把器官捐献的事情告知于家属。家属捐与不捐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不能进行道德绑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政策、观念和具体的做法步骤告诉患者家属。”郑方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遇到反反复复纠结的家属。

  郑方记得,曾经有个病人脑损伤已经达到不可逆的状态,属“脑死亡”,完全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心跳。“但家属觉得只要病人有心跳就还活着,他们还没有真正接受病人已经过世的事实”。当郑方提出捐献,家属认为是在正式宣告死亡。

  “看到家属情绪有些激动,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静下来,停一停。”郑方觉得应该给她们一点时间,“我不得不告诉她们,但凡病人有好转的迹象,我都不可能出现在她们面前,跟她们讲解捐献的事。”

  实际上,最终能不能捐献成功,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说,有的愿意捐献,身体也符合条件,但在处理捐献的过程中,病情急转而下,来不及实施手术;有的捐献者一直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家属考虑时间过长,错过了捐献手术时机……”

  “时间就是生命,因为两边就是随时可能会逝去的生命。器官捐献也可以是另一种延续方式,在以百万计等待器官捐献的患者面前,协调员任重而道远,哪怕再艰辛曲折,我依然会坚守在这条路上。”郑方说。

  (记者苏晓婕)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网站地图